【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
对于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不应只关注美国,还要关注欧洲。一方面,欧洲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一,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另一方面,欧洲经济、欧洲央行的表现,会通过影响美元指数,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12月13日,欧洲央行宣布12月结束QE。但对于2019年欧洲央行是否会如期加息,市场充满疑虑,主要原因是欧洲经济似乎没有那么好。那么欧洲经济真实情况怎样?欧洲央行是否会如期加息?
不支持欧洲央行加息者认为,欧洲经济比较弱,尤其是和美国比。欧洲经济比美国弱,不只是近期现象,而是长期的。自1999年欧元区成立以来,欧元区经济年均增长1.4%,而美国则为2.18%。美国经济长期好于欧洲是由两地区结构性因素差异导致的。
科学技术方面,自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美国就是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近几次科技革命都是美国拉动的。相比之下,欧洲技术进步只是跟随美国,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拉动要逊色很多。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相继爆发之后,欧洲国家也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2011年德国公布了《高技术战略2020》,推动工业4.0,2013年法国推出“新工业法国”计划,此外,西班牙、瑞典等国也公布了类似计划。但在科研投入方面,相较于美国,欧洲科研投入以及把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能力均弱于美国。OECD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国内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重为2.74%,而欧盟28国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重仅为1.93%。
市场制度方面,美国的企业相对独立,实行自由企业制度,联邦政府对企业的发展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态度,并不参与经营管理。而欧洲国家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等方面设有一定限制,并且对国有企业有补贴,这样会损害市场效率。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而欧洲则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散功能面更有利于创新企业融资,价值发现功能更有利于筛选优质企业。从更广泛的法律制度来说,美国是海洋法系,欧陆是大陆法系,海洋法系更灵活,更有利于企业经营、技术创新。
福利制度方面,欧洲大多数国家属于高福利社会,福利支出占比较高,2017年欧元区仅社会补助支付占GDP之比就达到16.7%。而美国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补助、收入保障等福利支出合计占GDP之比仅为12.89%,并且福利偏向于老年人和医疗保健。欧元区国家福利支出过高,超过本国经济的承受能力,而民众又不愿失去现有的高福利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欧元区国家的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高福利主要依靠高税收或高负债来支撑,不利于企业和企业家资本积累。欧元区国家存在债务高企的问题,2018年二季度欧盟政府债务占GDP之比达到81%,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债务占GDP之比高于欧盟规定的60%的标准。可持续发展的福利制度应建立在财政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但欧元区一般财政却是连年赤字,入不敷出。
劳动力市场方面,人口增速、福利制度、人口流动限制、移民差异等,导致欧洲劳动力市场比美国要差。长期以来,欧元区失业率都明显高于美国,2000年至2018年间欧元区平均失业率为9.4%,而美国平均失业率仅为6%。次贷危机发生后,2009年欧元区和美国失业率均明显升高并达到10%左右,之后随着美国经济不断复苏,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而欧元区又遭受欧债危机的冲击,失业率进一步走高至2013年的12%左右,之后随着欧元区经济复苏后开始下降。2018年10月在欧元区失业率高达8.1%的同时,美国失业率仅为3.7%。在劳动参与率方面,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也明显高于欧洲,1980年至2017年间,美国平均劳动参与率达到64.7%,而德国和法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仅为58.1%和55.8%。
美国人口增速长期高于欧元区。2000年至2017年间,美国年均人口增速为0.86%,而欧元区年均人口增速仅为0.43%。人口增速较低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制约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此外,从年龄结构来看,由于长期的低出生率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欧元区也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也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
欧洲各国的种族、文化、语言、宗教差异也使劳动力流动性弱于美国。此外,在移民方面,欧洲的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是难民,而美国的移民大多为高素质移民,这部分移民能够给美国就业市场补充高素质的劳动力。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欧盟共安置53.8万名寻求庇护的难民,其中德国共接纳32.5万名难民,这占2017年德国移民总数的31.3%,而美国绿卡获得者中难民的数量仅占10.7%。难民问题也严重阻碍欧元区的经济发展,难民危机是导致欧盟成员国之间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阻碍欧盟一体化进程;在难民危机下恐怖主意事件频发,从而也推动民粹主义高涨,造成政治局势不稳,对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此外,对难民的妥善安置也需要很大的财政开支,而这也会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
美国的劳工制度也相对灵活,有助于就业市场的发展。欧洲的工资、工时制度较为死板,并且雇主难以解雇员工,进而导致雇主不敢轻易雇佣;此外,雇主还需为雇员上交多种保险费,令劳动力成本提高,而在美国,这些保险费用占劳动力成本的比例远低于欧洲国家。此外,欧元区成员国大多是传统的福利国家,由于社会福利措施以及失业补贴的存在,导致失业者能够获得的收入甚至要高于低收入就业者,严重打击就业积极性,因此一些低薪工业和服务业难以在欧洲发展,失业率也因此抬升。
虽然欧洲经济长期弱于美国,但从经济周期角度来看,欧洲产出缺口仍为正,经济处于繁荣阶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向欧洲蔓延。此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又严重拖累欧元区经济。为促进欧元区经济复苏,摆脱通货紧缩风险,欧洲央行于2015年1月22日正式出台量化宽松政策。2015年欧洲经济出现明显复苏,当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达到2.1%,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更是达到2.4%,远高于长期增速趋势。
但是2018年第三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1.6%,环比仅增长0.2%,环比增速为2014年二季度以来最慢增速。主要是受全球贸易局势趋紧导致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出口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增长0.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长0.2%,均对欧元区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即使如此,IMF预计201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高达2.0%,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相当不错的。
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欧元区调和CPI同比从2015年1月的-0.6%触底回升,震荡上行至2018年11月的2%。欧元区整体通胀率自2018年6月以来就触及欧央行2%的目标,并持续维持在2%附近。
欧元区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也逐步改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欧元区失业率从2013年初12.1%的高位一路下行至2018年10月的8.1%,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就业人数也持续回升,从2013年的1.487亿人上行至2018年三季度的1.582亿人。随着失业率从2013年年中持续下降,劳动力市场持续收紧,薪资增速也从2013年末不断上升。
欧洲产能利用率接近84.3%,处于历史高位,企业增加投资扩充产能的动机强烈。而且欧洲央行再融资利率仍维持在0.0%,即使2019年夏天开启加息进程,未来货币条件都可能是比较宽松的,同时,2012年以来欧洲企业杠杆率相对平稳,在105%附近波动,企业债务风险不大,欧元区投资将温和扩张。
2018年12月13日,欧洲央行公布12月利率决议,决定维持三大利率不变,并确认在12月底退出QE。自欧央行正式推出QE的4年以来,已向市场投入2.6万亿欧元用于债券购买。此外,欧央行表示正在加强对再投资的前瞻性指导,首次明确再投资将持续到首次加息后,再投资将一直持续到首次加息后很长一段时间,且会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维持有利的流动性条件和货币宽松的充裕程度。
但对于2019年欧洲央行是否会如期加息,市场充满疑虑。我们认为欧洲央行2019年大概率加息。
第一,货币宽松无法解决结构性因素导致的欧洲经济增速中枢低于美国,但从经济周期看,欧洲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有加息必要。长期维持0利率,可能会刺激大量劣质投资,企业债务也会增加,这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通胀上升后,欧洲央行最终还会加息,这将引发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鉴于欧洲经济增速还在2%附近,投资回报率相对客观,温和加息尚不至于过度抑制经济增长,但会抑制低效率投资。如果维持0%利率,投资收益率有0.1%,企业就会投资;如果把利率提高到0.25%,就会抑制投资收益率低于0.25%的劣质投资,但对整体经济影响不大。
第二,从资本流动角度看,欧洲央行也有必要加息。2019年美联储继续加息,如果欧洲央行长期不加息,资本将会持续从欧洲流向美国,这也会对欧洲资本市场、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人民币汇率,不应只盯住中美经济、货币政策。如果2019年欧洲央行加息,美元指数可能下滑,这会通过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和外汇市场两个渠道,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近期美国通胀指标正在走软,美国PPI上涨势头有所放缓,CPI增幅也明显放缓。由于服务成本的上涨抵消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美国PPI在11月小幅上涨,但整体的上涨势头有所放缓。受租金和医疗成本上涨较为明显的支撑,在汽油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美国11月CPI数据持平预期,但同比增幅为2018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11月PPI 环比小幅上涨0.1%,10月涨幅高达0.6%;11月PPI同比上涨2.5%,持平预期,但较前值的2.9%大幅放缓;11月核心P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三个月上涨,高于预期0.1%和前值0.2%;11月核心PPI同比上涨2.8%,高于预期2.5%和前值2.6%。分项来看,11月最终需求商品指数下降0.4%,为自2017年5月以来的最大降幅,这主要是由于11月批发能源价格大幅下跌5.0%,为2015年9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最终需求商品指数在11月上涨0.3%,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特朗普政府对木材、钢材和铝等产品进口关税的影响。11月最终需求服务指数上涨0.3%,为连续三个月上涨,主要是由于燃料和润滑油零售利润上涨25.9%。11月贸易服务成本上涨0.3%,其中医疗服务的成本微升0.1%,医院门诊、住院、牙科和疗养院护理的价格有所上涨。
美国11月CPI同比增长2.2%,持平预期,不及前值2.5%;11月CPI环比增长0%,持平预期,不及前值0.3%;11月核心CPI环比增长0.2%,持平预期和前值;美国11月核心CPI同比增长2.2%,持平预期,高于前值2.1%。分项来看,自10月以来油价大幅下挫,11月汽油价格下跌4.2%;食品价格止跌回升,在11月上涨0.2%;医疗保健指数在11月上升0.4%;住房指数11月上涨0.3%,已连续3个月上升,租金指数上涨0.4%。
受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设备投资低迷的拖累,日本三季度经季节调整后的实际GDP环比终值录得下行0.6%,年化季率终值录得下行2.5%。上述数据均较初值有所下修,其中主要是设备投资数据的大幅下修导致的,受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工厂停工,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大幅下滑2.8%。
美元指数上周上行0.75%收至97.44。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推迟原定于周二对脱欧协议进行投票的议会,引发市场对英国脱欧的担忧,导致英镑跌至20个月新低,而美元指数重回97以上。美国11月零售销售月率好于预期,而中国和欧元区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现偏弱,支撑美元指数一度突破2017年5月以来新高至97.71。
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施压英镑汇率,上周英镑兑美元下行1.1232%收报1.2588。受美元指数走高的影响,上周欧元兑美元下行0.6852%,收报1.1306;美元兑日元上行0.6034%,收报113.38。
近期美元指数重新站上97关口,且近期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偏弱,人民币汇率承压。截至12月14日,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收至6.8975,一周下行160BP;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收至6.875,较前一周上行86BP。截至12月14日,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收至6.9024,较前一周上行159BP;12个月期美元兑人民币NDF收至6.9290,较前一周下行105BP。
上周,南华商品价格指数涨跌不一。南华商品指数上行0.13%至1354.46,分项中,南华贵金属指数上行0.43%;南华工业品指数上行0.22%;南华金属指数上行0.18%;南华农产品指数下行0.52%;南华能化指数下行0.1%。此外,CRB现货综合指数上周上行1.22%至418.30。
美元指数重回97以上,黄金价格承压回落,但受成交量及持仓量的持续走高,白银价格震荡上行。南华贵金属指数上行0.43%至519.05。
金属价格多数回落,但占比较高的螺纹钢、铁矿石价格涨幅明显,南华金属指数上行0.18%至2718.91。唐山发布《“决战20天、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管控工作方案,严格执行错峰生产,高炉开工率有所下行,叠加螺纹钢库存走低,利多螺纹钢价格。市场仍担忧中美贸易后续谈判的不确定性,而且全球经济或将放缓,铜价下挫。
能化类商品价格多数下行,国内国际原油价格均回落,南华能化指数下行0.10%至1315.13。虽然OPEC达成减产协议,但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削弱原油需求,利空原油价格。钢厂、焦企以及港口的焦炭库存均大幅回升,利空焦炭价格。近期温度大幅降低,电厂日耗有所提升,但下游采购依旧不积极,利空动力煤价格。
上周农产品期货价格多数走低,南华农产品指数下行0.52%至770.44。目前国内豆类库存仍较往年同期偏高,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下游需求持续偏弱,利空豆粕价格。
上周国内国际黄金价格走势一致,SHFE黄金价格上行0.09%,收于280.35元/克;COMEX黄金价格下行0.94%,收于1242.20美元/盎司。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将推迟原定于周二对脱欧协议进行投票的议会,引发市场对英国脱欧的担忧,英镑跌至20个月新低,美元指数重回97以上,叠加美国11月零售销售月率好于预期,贵金属价格承压走弱。
上周SHFE螺纹钢价格上行1.41%,收于3445元/吨。唐山发布《“决战20天、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管控工作方案,严格执行错峰生产,高炉开工率有所下行,叠加螺纹钢库存走低,利多螺纹钢价格。截至12月14日,全国螺纹钢库存升至296.87万吨,全国主要钢材品种库存降至796.7万吨,全国高炉开工率降至65.75%。上周DCE铁矿石期货价格收于482元/吨,上行1.47%。铁矿石港口库存回落,截至12月14日,铁矿石港口库存升至13,941.33万吨,环比上行0.59%。
SHFE铜价格下行0.59%,收于48890元/吨。国内外铜价走势不一致。LME铜价格下行0.14%,收于6140.5美元/吨;COMEX铜价格上行0.18%收于2.75美元/磅。市场仍担忧中美贸易后续谈判的不确定性,而且全球经济或将放缓,铜价下挫。供给端,英美资源集团将今年智利业务的铜产量指引增加至66万吨。截至12月14日,上期所有色库存中阴极铜库存降至12.2万吨;LME铜库存回落,全球LME铜库存降至121,225.00吨,环比下行2.59%。
焦炭价格下行2.28%收至2016.00/吨。钢厂、焦企以及港口的焦炭库存均大幅回升,利空焦炭价格。截至12月14日,全国100家焦化企业焦炭总库存上行至30.84万吨,国内110家样本钢厂焦炭库存升至450.46万吨。截至12月14日,产能高于200万吨的100家焦化企业开工率降至76.59 %。整体来看港口库存回升16.9万吨,截至12月14日,天津港库存降至50万吨,连云港库存降至5.5万吨,日照港库存升至101万吨,青岛港库存升至100万吨。
动力煤价格上周下行1.46%,收于566.00元/吨。近期温度大幅降低,电厂日耗有所提升,但下游采购依旧不积极,利空动力煤价格。截至12月14日,六大电厂日均耗煤量升至74.08万吨,六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合计降至1,777.37万吨,六大电厂煤炭库存可用天数降至23.99天。此外,截至12月7日,秦皇岛港库存升至641.50万吨,环比上行5.51%。
上周INE原油价格下行1.51%,收至411.8元/桶。国际原油方面,ICE布油价格下行1.69%收至60.36美元/桶;NYMEX原油(WTI原油)价格下行1.21%收至51.50美元/桶。虽然OPEC达成减产协议,但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削弱原油需求,利空原油价格。截至11月30日当周,美国EIA原油库存减少120.8万桶,预期减少316.8万桶,前值减少732.3万桶;美国API原油库存大幅减少1018万桶,预期减少294万桶,前值增加536万桶。
上周,农产品期货价格多数走低。DCE豆粕期货价格上周下行1.81%,收至2662元/吨。目前国内豆类库存仍较往年同期偏高,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下游需求持续偏弱,利空豆粕价格。截至12月9日,全国豆粕库存小幅回升至99.24万吨,环比上行0.86%。USDA月度供需报告将全球期末库存大幅上调至1.1533亿吨,利空美豆价格。南美天气总体良好,有利大豆作物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