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高考改革成为了眼下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社会各个阶层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素质教育之中,然而“应然”素质教育理念到“必然”实现的转化考量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实践能力。在过去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呈现出二律背反的趋势,老师的讲说愈是激情澎湃,台下的学生亦愈是“瞌睡连连”。传统课堂上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似乎很难再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神经”,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下,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突围?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的新课改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路——“教师共同体”的导学案合作式备课,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
近日的高考改革成为了眼下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社会各个阶层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素质教育之中,然而“应然”素质教育理念到“必然”实现的转化考量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实践能力。在过去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呈现出二律背反的趋势,老师的讲说愈是激情澎湃,台下的学生亦愈是“瞌睡连连”。传统课堂上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似乎很难再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神经”,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下,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突围?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的新课改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路——“教师共同体”的导学案合作式备课,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9月5日星期五的彭州市下着毛毛细雨,记者走进了这所被称为“川西坝子的教育明珠”的彭州中学实验学校。学校二楼会议教室内坐满了彭州市所有的七年级英语教师,诺大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校长黎云国也只得站在门外听课。这是彭州市2014年七年级英语导学案使用培训会,站在讲台上的是彭州市教研室导学案总课题组主研王涛斌老师。“过去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噼里啪啦地讲个不停,都想一口气把所有知识传输给学生,但没有一个老师会反思这是学生愿意听的吗?”王涛斌剖析了应用导学案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如何变换老师教授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换言之就是学生要在课堂上“反客为主”,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模式就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这种互动,教师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思考,并主动‘拥抱’知识。”而在培训结束后,不少老师形成小组参与到集体讨论之中。
其实彭州中学实验学校作为应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试点已经有了一年时间,而全程参与学校新课改模式建构的王涛斌感慨着这次新课改试点摸索的成果。“从我们目前的观测来看,学校教改的效果显著。”王涛斌表示,最直观的反映是在成绩上,彭州中学实验学校课改班的平均成绩要比普通班高出10分左右,“虽然不能简单做以量化,但我们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能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都能观察到积极的变化。”
应用导学案新课改的实施成为彭州中学实验学校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到现代素质教育的标志性转变,但教育变革是异常复杂的结构性变化,那单个老师真能脱离分数衡量的束缚,实现一种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学校教学部主任廖洪文详细为记者解释了支撑教学理念“必然”实现的详细框架。
“这一模式主要核心词汇是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廖洪文说,提前两周时间,每个年级备课组长都必须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研会上为主备老师提出意见,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经过审查后制成正式文本,并在上课前几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们。
除此之外,学校在制度上还给予了老师经济激励,每学期各个备课组老师都会获得一定数额的奖励,而主备老师还会按照课时获得额外奖励。当出现编制拖延等现象时,学校同样会按照标准处以扣罚。
“主要就是发挥集体智慧,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廖洪文由此也点出了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核。既然学校新课改是如此的高度复杂,这也就需要每个老师参与进来对话,调动集体的智慧来寻求一种集体行动——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之中寻求一种开阔的眼界。
学校过去的孤立式备课状态被打破,形成了“教师共同体”的合作式备课模式,并在此之下自我思考,老师作为每一个个体又形成了独有的理性思维方式。由此老师不再是课改的一个简单执行者,而是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体。学校在这一框架之下采取的“8+2”模式——80%的课堂内容采用集体备课,而其余的20%交还给了各个班级的老师,由上的顶层设计逐渐成为了一种“自然”内敛的教学习惯,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探究。
教育不是沉湎于过去,它是面向于未来,学生的思想启蒙需要扎根于现代教育。理性精神、独立、心智成熟、自主与自为则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使命。这也是彭州中学实验学校校长黎云国建构新课改模式,探索现代教育本质的方向,同时也为彭州市推进“聚焦课堂课程,实施快乐教育”提供了试点与模板,并将力助彭州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