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从研究生培养模式着手,进行“2+4+3”经典阅读教学模式的试验,培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人文底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提出新思路,夯实教科人的学识底蕴。
新学期伊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书香满园”:师生共读经典,虚心涵泳,笔耕不辍。追寻中外先贤,教科人写下百万字读书笔记;从经典中孕育灵思,师生集成一期期课程论文。
学院从研究生培养模式着手,进行“2+4+3”经典阅读教学模式的试验,培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人文底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提出新思路,夯实教科人的学识底蕴。
近年来,各高校研究生问题频发,一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导致研究生培养重数量不重质量,“打假硕博士”成为最近热潮。二是研究生教育内容重实用、缺思想,失去了师生心灵交流的生命气象。研究生不堪重压,饱受煎熬的鲜活案例比比皆是。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坦言:“我们现在研究生不读书,缺少底蕴,连研究都成为了一种应试。”为提高研究生质量,刘教授携手学院师生开展“2+4+3”经典阅读新模式的试验。
何为“2+4+3”经典阅读新模式?“2”即列出书目、准备书籍。通过建立古典教育资料中心,列出开放性阅读书目,系统推进教育经典研读,着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4”代表读书步骤:自主阅读、小组细读、撰写心得、集体研讨,着力解决怎么学的问题。“3”代表后期效果,强调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术水平的加强、实践能力的运用,总体达到“化育气质”的作用,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4+3”经典阅读新模式的试验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开始。学院为教育学类硕士专业增加了经典研读课程,并将教学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化为教师主导的读书研讨会模式,突显学生的主体性。“经典阅读课程每周一次,一次两到三小时,形式是小班化文本细读。”同为“2+4+3”经典阅读新模式试验者的刘艳侠老师说到,并强调 “寒假期间,师生也一直在精读经典,大年初一也没有落下。”每年平均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说明经典阅读从课程教学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日益常态化。
据悉,自“2+4+3”经典阅读教学模式开始至今,参与读书会的人数已经达到近百人,有至少三十余名的研究生以经典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撰写毕业论文。在新模式推广一年后,学院进行调查发现,在新模式培养下的教育学研究生们已具备自行研读经典原著的能力,而非仅仅依第二手网络学术资料进行拼凑,学术素养和学位论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通识教育的热潮下,经典阅读一直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一,但不成体系且难以坚持。“2+4+3”经典阅读教学模式将经典阅读规范化、系统化,从前期准备、中期开展到后期评价的三部曲,奏出了人才培养的新乐章。刘铁芳教授强调:“系统推进教育经典研读,是为探究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真正本质;立足当下、才能真正打开生命气象,大步向前。”
以经典阅读为本,重新打开师生生命交流的新气象。从经典阅读出发,重新探究研究生成人成才的新路径。“路漫漫其修远”,湖南师范大学将继续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培养一批有水平、有思想、有情怀的“教育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