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教育的本质特征2、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2019-03-07 18:29

  百度知道文化/艺术历史线、论述教育的本质特征 2、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这是《中国教育史》期考的题目,作为论述题,回答得有点有面,条理清楚点大概就行了!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随便谈谈,记住是考试答题就行了,能保俺过了继续追50!是期考试卷的答案!...

  这是《中国教育史》期考的题目,作为论述题,回答得有点有面,条理清楚点大概就行了!

  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随便谈谈,记住是 考试 答题就行了,能保俺过了继续追50!

  我来答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1。 答:本质特征,首先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教育系统中,作为交往双方的主体因其任务、地位、作用及规范行为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职能及称号。这通常称为“师与生”或“教与学”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其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作为个体心理特性的能力与品德是通过主体的认知经验知识、动作经验技能与交往经验规范的获得及类化而实现的。因而知识、技能与规范的传递就成为教育系统用以造就人才,使新一代人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能力与品德所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再次,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其根本职能在于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以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所谓人类个体社会化,指人由生物实体不断改变为一个能完善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实体,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系统的存在,在于它是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个体的社会化需要出发,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与“养育”来造就人才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从狭义来说,教育就是造就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2。答: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就是.(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以上是我参考阅读回答。以下是有出处的回答1.答:教育的本质特征

  首先,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永无消亡之日.

  第二,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受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时,它又反过来给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影响和作用.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它首先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同时又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教育除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之外,还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第三,教育还受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作为教育的对象人来说,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遗传和环境而言的.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性而去孤立地谈教育的作用,遗传,环境跟教育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辩证的统一.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在教育中,要重视启发性,要注意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教育的作用与儿童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第三, 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第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参考资料:在百度里打入“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找到【DOC】中国古代教育及其特点,然后点击HTML版。

  已赞过已踩过评论收起我太乖great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推荐于2016-11-15

  展开全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贵族中一般具有 1)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而原始教育则主要是 教劳结合 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展开全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

  展开全部1.人道主义本质自由平等博爱. 2.注重思维框架.注重宗法礼制,思想与社会.已赞过已踩过评论收起火山爆发LV82015-09-22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