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解读: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关键环节

2019-03-31 07:39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宏伟战略目标,相比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大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应算得上超前部署30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整体战略构想。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等方面部署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育规划纲要》设定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集中反映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思路。仅就到2020年的预期指标及发展任务而言,一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全国学前一年、两年、三年的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95%、80%和70%,在园幼儿总数达到4000万人。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在校生将增至1.65亿人,巩固率创95%的历史新高,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4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90%,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2350万人和1480万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总量依然保持全球第一,毛入学率提高到40%,大致处于中等发达国家世纪初平均水平,重点始终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年参与率达到50%,达到3.5亿人次/年,包括扫除青壮年文盲。与此同时,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涉及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将有更为显著的发展,国家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更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结构看,在200多个国家中,正梯形乃至桶形结构的约占1/3左右,呈现金字塔形状的往往是欠发达国家。预计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1.1亿人、5500万人、4700万人和3550万人,基本完成从金字塔形向正梯形转型,也可视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标志之一。特别是从2009年到2020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12.4年提高到13.5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从67%提高到90%;同期20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9.9%增至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达到1.95亿人。因此,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如果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及上述发展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则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存量指标势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直接效应将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使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