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的改变渗透在点滴中。基于“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理念,江干区提出“品德+”大德育课程,以品德国家课程为主干,调整、删减地方课程、少先队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德育专题教育等与之重复的内容,统整区域德育课程。这一改革,既丰厚了德育国家课程的内容,又成功地实现了课程“瘦身”,在强化品德课程学习的同时,每周可以节省出两个课时,用于学校开展富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
“游戏化的过程中,环节的设置也偏向思政教育。”杭州采实教育集团副校长吕阳俊介绍,学生们搜集资料完成任务,可以了解良渚历史文明,还将学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很多人提到思政教育,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抽象。将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融入课堂,在培育理论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吕阳俊说。
“‘00后’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但是对国家政治、法治精神等缺乏深刻理解。只有让他们亲眼看见、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 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指导部原主任、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聘教研员高凌思考,如何激发兴趣,让思想政治课变得亲切、生动?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以“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掀起了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慧眼看世界”“时政大讲堂”……一系列教学新形式应运而生。
像丁兰实验中学一样,“慧眼看世界”成为了全区中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创新举措。杭师大东城中学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旅行中寻找答案。每节课前5分钟,胡佳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时政演讲,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介绍世界各地的多元文明。同学们在分享与体验中,学会了一门“有用”的课程,并在节假日中学以致用,制定研学攻略,和爸爸妈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为了一堂公开课,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的思政老师施文君已经准备了大半个月,与她一同作战的,还有集团理事长、思政学科特级教师何志英和教研组的教师们。帮助年轻教师提高能力和水平,采实教育集团通过“以模促演”的方式,让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这种“传帮带”培养名师团队的形式,江干区坚持了10余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江干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以模促演’,老师们提高课程水平;‘师徒挂钩’,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师徒课程互听,答疑解惑;‘教学比武’,定期展开比赛,为老师搭台学习。”何志英说,不同学校间还会举行牵手教研,一同“磨课”。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下,教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班主任的支持和保障。“班主任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江干区教育局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说,在江干的中小学,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承担着思政课教学任务。因此,除了名师工作站,江干还建立了名班主任工作站,形成班主任成长体系。在制度的支持和名师的引领下,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支精干力量——目前,有思政学科特级教师两人,全国思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人、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8人、杭州市优质课一等奖18人……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二学生王宝宝,五岁时母亲便离开人世。作为长女,她成为家中的“小妈妈”,协助父亲照顾两个妹妹。她不仅做饭烧菜,扛起所有家务,还帮父亲卖蔬菜,又批发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和妹妹一起到家附近的公园售卖,赚取微薄利润来补贴家用。去年,王宝宝被评为杭州市第十四届“美德少年”,还当选2018年度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
在江干区,像王宝宝一样的学生并不少见。杜佳琪多年如一日照顾病床上的妈妈,成为年龄最小的杭州市道德模范;章启在父亲执行任务牺牲后,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面对学习和生活,不仅取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还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称号……在去年的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名单中,当选的3名杭州学生,就有2名来自江干。
培育时代新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江干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教师们自身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生们关注自己的品行,养成敬老、诚信、谦让、仁爱、善良、自信、智慧、礼貌的优良品质,成为有理想信仰、真才实学和道德情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