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目测这是一个可以引发粉丝战争的题,火钳刘明。就目前来看,决定艺人咖位的主要因素分别有资历、国民认知度(流量)、媒体(杂志)的认可、作品、奖项、薪酬与代言这几样。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艺人的身价到底有多高,关于身价的部分,我曾在另一个问题里面回答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看一下。
在分析决定艺人咖位的这些要素之前,先来说一下关于艺人咖位的由来吧。其实每个圈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咖位体系,放在过去可能也叫行规,比如因为德云社的一系列风波而被大众所熟知的相声行业。从古至今,我们都是一个热衷于排位的民族,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看过金庸小说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笑傲江湖》观剧)里面任我行的少林之行,通过任我行的嘴,江湖大小豪杰的咖位一目了然,谁先谁后区分的很清楚,而且除了个别不识趣的主儿,基本没有异议,可见在大家的心中都有一把衡量咖位的尺。
显然,在当今的娱乐圈,大家的心中也都有这样的一把尺。娱乐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咖位一直存在,而近年来之所以被大家热议,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体。不论是香港媒体热炒的谭咏麟张国荣争霸,还是90年代四大天王横行,还是南都出品的四旦双冰以及自媒体时代的流量神兽,媒体对于艺人的宣传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对于艺人咖位的认知。
下面我们来依次说一下这些因素对于艺人咖位的影响。在这里说一下,其实艺人咖位也是有圈里圈外两套体系的。圈里人更看中资历,长者为先的传统不能丢嘛,不过这些长者也都是大high腕儿或者曾经是大high腕儿,不然在超级现实的娱乐圈,您没出过名有过硬作品,是混不到靠着资历就能生存的年纪的。
不过吐槽一下,虽然圈里人都很尊敬前辈,但是各家的宣传在咖位争夺上可是一点不会尊老爱幼。自己家的艺人和谁一起出席活动,谁先谁后,通稿怎么出,每一个细节都是战场,残酷极了。
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争议,都源于大家对咖位的执念。
说到圈外对于咖位的标准,又要说回媒体,因为这一切标准的最初奠定者,就是各家媒体的老师们。
哪怕是在传统媒体式微的今天,艺人们在主流刊的露出频率,在一线时尚刊的封面以及各大媒体对艺人的半官方评价,都是衡量一个艺人咖位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同类艺人更是如此,比如一个登过四大男刊的鲜肉怎么想都比没登过一线男刊的鲜肉们厉害那么一点点吧。
而说到品牌代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代言质量,二是代言数量。能体现代言质量的主要是代言品牌知名度以及代言级别。比如说拿到国际顶级品牌大使的艺人,就会比拿到品牌挚友或者是子品牌大使的人看起来酷炫一点。像是上图提到的,那些顶级时装、腕表、奢侈品等品牌对于代言人的选择是有很严格的标准的,因此能够获得顶级品牌的垂青也是艺人备受认可的标志。除却代言质量,代言数量也是考察艺人的重要标准。一个成熟且有影响力的艺人,身上的每个角落,所触碰到的每件东西都是无尽的宝藏,因此那些顶级咖基本都身背无数代言且一个个金额巨大。如果一个艺人既没有代言质量,也没有代言数量,在宣传稿里天天说自己是一线艺人,你会信吗?
其实号召力可以分成很多个方面,包括上文提到的代言也是以艺人号召力为基础的。除却代言之外,艺人的国民认知度(流量)、作品收视率(票房)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并且在很多时候,是否具备号召力被视为界定艺人咖位的直接因素。比如说一个艺人的作品能够保证收视率、点击量或是票房,大家就会自动将他(她)归入一线大咖的名单里面,其他的代言啊媒体啊资历啊统统不重要。比如最近因为《缝纫机乐队》而备受关注的大鹏,在执导第一部作品《煎饼侠》后咖位是有升的,在媒体的宣传中“十亿导演”是最大的筹码。类似的还有依靠途系列跻身一线的徐峥,靠战狼系列封神的吴京,号称六十亿影帝的黄渤以及八十亿影帝邓超。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让他们无可争议的存活在一线大咖群体里面。
相比于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硬指标,网络流量则显得有些无力。但是在大众消费娱乐的时代,流量的参考意义同样重大,虽然这些流量的转换率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但是国内的那些顶级流量们也大多都被归入一线艺人梯队。
虽然号召力很重要,但是作品、奖项同样会决定一个艺人在圈内的咖位。比如鬼才导演姜文,在现今的市场来看,他的市场表现力并不是最突出的,产量也不高,但是他万年一线大佬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第五代导演当中的很多人也是,依靠年轻时代的优秀作品(神作),让他们可以笑傲华语娱乐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应该是陈凯歌导演了吧,一部享誉国际的神作《霸王别姬》怕是够他留名影史,在圈里混个一线大佬又算什么。
对于演员来说同样如此,比如上文提到的邓超、黄渤,不管你是八十亿还是六十亿,后面都要加上影帝二字,因为这两个字的分量不亚于前面的那几十亿票房。像是同为影帝的段奕宏,虽然在大众层面或许不是纯一线艺人,但是在圈内,老段的一线地位也是公认的。
其实在所有要素里面,薪酬真的是最不重要的。先不说大家都很有钱,就现在的市场环境来说,片酬真的是不稳定因素。其他渠道的投资也不能算入衡量标准。所以只能这么看,在同一部作品里或者是完全同时期作品里艺人酬劳和其他人相比是高是低。比如前几年单集几十万那便是妥妥的一线,现在单集过百万也是常有的事儿了。像张家辉这样的老牌演员都能在一年内实现片酬800万到2000万+的飞跃,这么不稳定的市场,参考意义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不过能够达到剧集、电影、综艺收入前百分之5的艺人,也永远是妥妥的一线咖。
最后,艺人的咖位其实也没那么重要,让各级宣传去争一争就够了。我们管他谁是一线谁是二线呢,作品好看,能让我们打发空闲时间也就够了。像是前不久依靠《白日追凶》又翻火的潘粤明老师,他是一线二线三线有所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