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迄今,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执掌华工创投已逾10年,华工创投也从一家高校企业成长为中部创投界的明星。李娟总是从容淡定、优雅迷人,如果只是初次见面,你或许会以为她是刚刚走下讲台的大学教师,但在创投这个江湖,她其实久经风霜。
第一次碰面,是在深圳举办的一个全国性投融资峰会上。未及从讲台下来,她已被涌上台来的人群所包围。“您看看我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做了5年了,很有前途。”“您好,我是某某律师事务所的,希望有机会合作。”“我是某会计师事务所的”……记者根本来不及插话提问,就被挤到人群之外。
最近一次碰面,是在武汉的一个地方投融资论坛上。同样来了许多创投大佬,同样在一群男性老总的环伺中安坐嘉宾席,不同的是,这次她代表本地创投机构,反而低调。而台下依然是交换名片的人们,只不过,这次的人群没有那么拥簇,她还有些时间向那些急于推介项目的人提上几个问题,而那些热切的推介者也有机会描述一下项目的美妙“钱景”。
这,正是她的平衡之道。“我总是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不回避问题,也不怕遇到问题。反正问题总在那里,我不会绕道走。工作上的事情,家里的事情都是这样。我会尽量处理,你要急你急去。反正这事儿不做,天也不会塌下来,对吧?”
不过,对于这些年轻的“工作狂”,她打心眼里欣赏,“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明白项目要靠自己去找,根本不用我去推。”她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把控在手上的领导,“这样年轻人才有机会,才有成长空间。我喜欢放手,尽量让他们到第一线去做项目。他们要什么条件,我就尽量满足他们。我唯一的要求是要有收获。”
这种“放养”的方式,在她看来,是培养投资经理最好的方式。不仅如此,李娟还会给年轻人更多历练的机会,在很多重要场合,她也会带着几个投资经理,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她信任他们,更重要的是,也欣赏他们。
也许,正因为氛围看上去如此宽松随意,以至于部下给她封了不少外号。其中经常耳闻的,除了“推土机”,还有一个“老母鸡”的封号,说她对部下关怀备至。但她绝不认为自己是脾气温和的“好好女士”,她认为,呵护他们是希望他们更好地成长。
与李娟交谈,丝毫看不出她强势的痕迹,彷佛只是一位和你娓娓谈心的师长。不过,身为创投机构的掌门人可并不那么简单。运筹帷幄、决断取舍,虽然谈不上叱咤风云,但的确掌握着数十亿资金的流向。就在谈话间,打进来一个电话,李娟立马投入了工作,“这个项目还是可以的,但你们一直没有提供相应的资料……你说谁已经和你们有过接洽?他们?那我建议……”
放下电话,李娟笑笑说:“这个项目我们跟踪了很长时间,上周企业那边让我过去看看,结果今天人家就已经进去了。”对于创投界人见人愤的这种“抢项目”现象,她深感无奈,“很多时候,我们在前面做了很多工作,沟通、协调、咨询,做得很辛苦,但后进来的创投给的PE(市盈率)比我们高,可能就高了1倍,但就凭这一点,这个项目就不是你的了。”她说,“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这关系到企业家的市值和财富。”
这是一个无奈的结果,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个善于创造财富神话的创投江湖,竞争的基本法则就是资本为王,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背景的华工创投自然没那么强势。不过,在竞争的丛林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当然并非只有大树。
“我们不是大机构,也没有深厚的背景,只能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节奏和原则。”这条“自己的路”,用李娟的话来说,就是发掘项目、孵化项目,发现企业的核心价值,或者帮助企业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我相信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她认为,这也是创投的本质。“做创投其实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活,你得发现价值、增加价值、实现价值。”她说,“对上市前(PRE—IPO)项目的争夺实际上拼的是后台资源,并不是个技术活,也不是我们的优势。”
既然如此,她也不去羡慕那些成功摘取PRE—IPO项目的幸运儿。更何况,李娟始终认为,做早期投资的收益绝不逊于抢PRE—IPO。“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做PRE—IPO最多只能赚个3~5倍,但我们可以赚10倍,因为是原始股东。而且,我们赢得了企业的尊重和感激,还为自己树立了口碑。”不仅如此,走在这条路上,也不怕别人抢项目,“我经常对我的项目经理说,我们把每个项目都做得很精细,尽管项目最后可能被人抢走了,但他们抢不走你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