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贝壳找房发布了《2019年女性安居报告》,分析了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重庆、合肥、郑州、长沙、苏州、西安共12个一、二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数据,并对近千位18-50岁的女性群体,进行了购房方面的调研。
数据显示,整体而言男性依然是购房主力人群,但单身女性购房者比例正在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点,几乎“逼平”男性购房者。同时,一线城市大龄女青年购房群体占比要高于二线城市,说明一线城市大龄女青年购房更独立。
单身女性突然购房意愿增强、购房者数量激增,到底是何原因引起,是女性观念转变呢,还是危机感增强?过去在购房问题上,更多的是用于居住。因此,未来的丈母娘要求女婿必须有房,也完全是出于今后小两口子有房可住。渐渐地,房屋的居住功能在开始减弱,并逐步转变成了投资和投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购房就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也开始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特别是单身女性也把购房当作一种投资手段,以增强未来的安全感。毕竟有房在手,比起没有房子来心理上要安全得多、宽心得多。甚至有很多单身女性认为,房子比婚姻更让人有安全感。所以女性购房数量增多,可以看作是女性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女性对待生活态度转变的一种方式。
而能够让女性购房者增多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女性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过去,女性所从事的大多是强度不算太大、难度也不算太高、工资水平也比较低的工作。按照传统思维,就是必须依靠男方购买住房。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女性所从事的工作出现了明显变化。一些知识女性也都进入到竞争性非常强的行列,包括金融、证券、互联网等,而这些行业大多收入水平比较高,给女性带来的收入独立性很强。因此相当一部分女性、尤其是单向女性具备了购房的条件。自然,购房的单身女性会越来越多。所以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是女性购房比例上身的重要因素之一。
必须看到的一个方面是由于一部分女性对待事业的态度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她们也不再甘于做一些简单的后台方面的工作,而与优秀男性一样,从事挑战性较强的工作。譬如证券、保险行业的分析师、策划师,又如互联网行业的管理者且都做得非常出色。在证券行业就活跃着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分析师。但是这些业界精英们付出的劳动和时间也是非常大、非常多的,很多都耽误了恋爱,变成了大龄女青年。同时由于自身能力很强、地位很高、收入很多,与之相匹配的男性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单身比例也在上升。也就是说,他们的个人条件已经相当好,尤其是收入水平,都处于很高的状态。面对婚姻难度加大,很多也在静下心时感到了某种危机。于是便想通过购房等方式,弥补青春含金量下降留下的缺憾,以提高自身的分量。
也正因为如此,单身女性的自身危机意识增强,对婚姻和未来生活的担心增多,也会从一个侧面倒逼女性把购房当作一种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以消除心中的危机感。即便不能消除,也能够增加一道保护层,让自己心理上舒坦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性购房的比重提升,但真正个人有能力购房的仍然是少数。调查显示在已购房的大龄女青年中,只有约29%的女性表示是独立购房,约45%需要父母资助。这也意味着女方的父母无论是因为对女儿的疼爱,还是其他方面原因的考虑,实际上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把男方买房当作是天经地义的。(文章来源:投资快报)
3月的第四周,房企密集发布年报,包括万科、恒大、融创等龙头房企相继披露2018年的财务报告并举行业绩发布会。纵观2018年的房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销售增速整体放缓,营收持续迎来丰收之年,但同时出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下降、资产负债率攀升等情况。
2019年,在房住不炒的整体基调下,调控政策将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随着债务兑付高峰来临,房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偿债压力,快速去化与回款,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与财务的健康,成为房企今年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选择主动减速提质以应对风险。
2018年下半年,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的一句“活下去”瞬间引爆舆论,从刚开始令同行们的瑟瑟发抖,到中间舆论转向“万科作秀”等质疑声,再到后来,巨头们频繁的战略收缩、卖股求生、裁员降薪、降价促销等动作,令市场真切感受到冬天来了。
而随着年报集中发布,各种财务数据也正一步步印证2018年楼市的真实状况。据记者观察,截至3月27日,已经发布年报的40余家上市房企,2018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速是46%,低于2017年的48%,仅看数字,增速并不差,但是不增反降的走势说明了市场的趋冷与去化速度的放慢。
这其中,龙头房企和部分中小房企的降速尤为明显,排在第一阵营的房企,包括碧桂园、万科、恒大、绿地、中海、保利、华润等平均增速只有24%,其中,碧桂园增长31.3%、万科增长14.5%、恒大增长10.1%,都低于前一年的同比增速,还有绿城、龙湖、雅居乐降速明显,销售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9%、28.5%、14.5%,2017年同期是28.45%、77.1%、52.4%。
相反,部分中型房企在规模赛道上并未急踩刹车,尤以首次进入千亿抑或是冲刺千亿、两千亿阵营的房企明显,中国奥园2018年实现销售额912.8亿元,同比增长100%,首次进入千亿正营的中国金茂、金科股份、融信中国、富力地产增幅高达85%、81%、73.35%、60%,还有两千亿门槛前后的房企包括阳光城、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招商蛇口的增速都不低,分别上涨78%、74.8%、74.8%、51.3%。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房住不炒”并未出现,但是此后住建部相关负责人重申“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定调2019的政策思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防风险将贯穿全年。大势已定,房企的日子并不好过,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去化与销售问题,还有一场硬仗要打,是即将到来的债务集中兑付高峰,如泰山压顶。中指研究院研发中心总经理白彦军指出, 2019年房企需要偿还的国内外的信用债规模将近5000多亿元。
因此,现金流安全、财务风险管控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从部分房企相关负责人业绩会上的发言可知,加速回款、减速保质、现金流安全成为新一年开展工作的关键词。
郁亮在万科2018年业绩报告《致股东》中再次强调“白银时代”,“那个市场单边快速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那个行业整体快速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对于2019年的市场,龙湖集团CEO邵明晓的判断是“市场不会再出现暴涨行情,我们的态度是谨慎、乐观”。鉴于此,龙湖将今年的销售目标定为2200亿元,预计同比增速为9.65%,低于2018年28.5%的增速。中海2019年的销售目标是3500亿港元,预计同比增速为16%,低于2018年29.8%的增速。
旭辉2019年的销售目标是1900亿元,增速只有25%。阳光城将2019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800亿元,同比2018年仅仅增长10.53%。雅居乐的销售目标是预售金额达到1130亿元,预期同比增速10%。雅居乐主席兼总裁陈卓林表示,今年10%的增幅是看市场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定这个指标也是比较保守的,“在政策下,市场还是有的,我们的投资和未来的发展计划都是审慎乐观的。”
随着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强者恒强,尤其是在拿地、找钱仍看重规模与排名的当下,仍有不少房企在规模赛道上冲刺。扩张带来规模,但也伴随风险。对房企来说,2019年,要警惕去化、资金链、融资、投资等各种风险。(文章来源:乐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