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
拨烂子,流行于晋中地区,是一种粗粮食品。种类较多,有土豆、豆角、圆白菜、槐花等。大都是用馒头或者面食经过搅拌,放入锅中蒸,或油炒后食用,也可以加西红柿辣酱搅拌后食用。
饸饹传统的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经常饸饹用的是荞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捞出来,浇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臊子”。
揪片又称掐疙瘩,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
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
剔尖又叫拨鱼,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
油泼面是一种很普通的面食制作方法,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的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
据说,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间,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并制作销售,并不断改进技术,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拧在一起,炸成金黄色,细丝花纹很是喜人。
蘸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蘸片子,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是山西省清徐县一种特色面食。
太原小吃“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太原小吃“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
碗脱,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
清徐灌肠是山西著名的汉族小吃。主要经粗粮精做而成,本身含有大量粗植物纤维和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孝义火烧有糖火烧、菜火烧、咸火烧之分。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油糕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闻喜煮饼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②把和好的精粉面团擀开包住高粱面团,上案板用擀杖擀成0.3至0.4厘米的薄片,用刀切成10厘米长的窄面条,下开水锅煮熟即成。
②把和好的面放入捏钵内,把压头放上,锅内水沸后,双手大拇指压上,其它四指捏钵体,把面挤压进锅里,煮熟后捞出放浇头即成。
【制法】①将土豆或胡萝卜用擦子擦碎放入盆内,将面掺入菜中,加少许水拌成颗粒状上笼蒸。
【制法】将和好的面摊在铁鏊上慢火煎成,熟后呈圆形薄片,可卷豆芽、土豆、香菜、调料之类食用。
【制法】将调好的面摊于一器皿内,置铁鏊于火上,倒入少许油,待油温热到九成时,将调好的面适量摊于铁鏊,摊约0.5cm厚,使油翻煎即成。
【制法】将和好的面盛入“和煎鏊子”(一种铸铁圆形模具,其底中部凸起,圆围成槽,有铁盖)焙烙即成。
【制法】将面揉匀揪成栗子大小的面团,揉圆压扁,用擀面杖旋转擀成薄皮,中间包馅,馅料多用猪肉加白菜,羊肉加胡萝卜,韭菜、粉条、豆腐加炒鸡蛋等,包好后沸水煮熟即可食用。
馅料荤素不限,饺子包法多样,有麦穗状、扁状、元宝状,民间食用多为核桃状。将右手食指弯曲与拇指呈椭圆状,其余三指分开,将对折捏好边的饺子放于食指与拇指间,左手与右手形状类同,两手五指交叉,向里收拢,饺子便可成核桃状,民间俗称“相公帽”饺子。煮熟即可食用。
【制法】将面团揪成小团,拍制成5cm左右饺状与小米稀饭一起煮熟即可食用。
选一种面粉,视面干湿程度约面:水为5:1,均匀撒入锅内凉水中,用木棍不断搅动,边撒边搅,使之渐熟而不糊锅,呈凉粉状,可冷调、熟炒食用,调料以葱、蒜、大料水、炸酱为宜。
【制法】用筷子将絮状物徐徐拨入沸水中煮熟,可加荷包蛋、青菜,烹入油、盐、碎葱,加调料即成。
【制法】将两团面揪成小团,用两块颜色、质地不同的面层叠相间,制作成不同面花、佛手、如意等象形物经油炸而成。
【特点】形象各异,民俗面艺,趣味浓厚,味甜、质酥、脆,已成当地逢年过节必备待客之品。
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团,揉成馍馍状上笼蒸,一般时间应长一些,以45分钟为宜,出笼后再揪成小团,捏为皮壳,中间加馅,馅多为豆馅或菜馅或红豆加红枣共同煮熟后加糖研碎,菜馅为萝卜切成末状,经开水冲泡滤水而成。包馅时手法同包扁食相似,对折捏边,呈扁而半圆形置沸油中炸熟而成。
【特点】味醇、酥、甜,色润诱人,民间取“高”的谐音,有“节节高、年年高”的叫法,是婚丧寿宴、礼宾待客的上乘佳品。
【和面】基本与擦圪蚪和面要求相同,初时面可稍硬,放置约30分钟至1小时,面团醒匀后揉匀,此时面握手中柔韧,软硬适度。
【制法】醒面揉匀后,揪出约拳头大小面团,捏成长条片状,厚约0.5cm,搭于手背,右手掐面时左手持面,则搭绕于左手背,反之搭于右手背,令面条外露出持面一手指端外2-3cm,待前端锅内水沸后,右或左手食、拇二指从面条外露端部,快速掐下约一分硬币或指甲盖大小的小面片,随掐随捻,使面片呈中间薄、四周略厚的凹形面弹入沸水中,掐入锅内的面片适量并熟透后,捞出浇卤或炒食。
【特点】状似鼠耳,爽滑可口,又不需任何工具,加工方便,尤其配以卤汁或蔬菜调味时,每块面中凹陷部分都可蕴积少许调味汤汁,增加可口性,为当地主要面食之一。
【诀窍】和面水过多则粘手又不利成形,水过少则面干,不易捻成凹陷状,食用时干涩不爽。若面稍硬,放置醒匀后,一般便软硬适中。掐时要干脆快速,以免出现拉断、毛刺、边缘不整;掐时还要避开锅的正上方或蒸气密集处,以免蒸气烫伤或面条发粘。
【制法】用冷水把面和起(硬些),用冷水斩出来,揉光,撕成小块按扁,抹上油,锅开了,用手指头撕住面,往上撕地卷起来(成为黄鼠耳朵样子)扔进去煮一会即成。
【和面】和面程序与擦圪蚪相同,但加水量较多,面团较软,和好后,需略放置醒匀。
【制法】面团醒匀后,揪成大似拳头的面块,置于抿床(当地加工的专用面食工具,用薄铁板每隔1厘米以上打一排错位圆孔,直径0.3-0.4cm左右,固定在木架子上)板上,用木质抿拐子反复滑解挤压,使面团受压分别由各小孔圆形条状入沸锅中,如无抿拐子,也可以参照擦圪蚪加工方法抿入,只是用力时由上往下压的力量相对要大一些。
【特点】形状圆润,美观,配以辣味卤汁或葱、姜、香菜、香油,除常用佐料外,辅以陈醋、薰醋,是清汤面食的最佳面食。
【制法】醒匀后的面团揪成约茶杯大小的面块,略揉成粗条,塞入河捞床槽内(河捞床的专用工具,钉好的平木架两端加底座或木腿,木架中间掏空后安置一铁筒状容器,底部封闭的一铁板上凿细孔),面团置于槽内后,持压柄一端固定于木架,柄中间安装木质压柄或圆铁棍,粗细约10cm左右正好与内径同,用力挤压,使面受挤呈圆粉条状漏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配料同抿圪蚪相似。
【和面】室温水,可略加少许盐,化匀后边加水边搅拌,直到面粉大部拌成絮状后,揉压成团,放置醒匀,和成的面团要求既无干面又要光滑且较硬。用手揉压成厚饼状,用擀面杖将面饼转圈擀开,擀到可卷在面杖上时要随擀随洒面扑(干面粉),以防粘连。擀成薄皮时,或反复叠卷或卷在杖上纵向切开,依个人食用习惯切成粗或细匀称的面条,或柳叶、菱形,入沸水煮熟。
【诀窍】和面时加盐会使面条不易折断、韧劲强。面稍硬但要适度,过硬则切时易出面刺,过软则易粘结成块。
【制法】白面用室温水和成面团,软硬似掐圪瘩面,先揪出小面团,揉成指头状条,夹于食、中指间,向手掌心部略露一端便于揪取,以另一手揪取约玉米粒大小的面团二至三个(视熟练程度,初学可从一粒面团开始),错位放于掌心,两手掌相搓,使面粒呈梭状,约1寸长后压扁,拨放于面案或盘中,施以面扑(洒干面粉),以防粘连。搓至所需食用量后,入沸水中煮熟捞出。
【制法】起始方法同搓鱼,将面揪成如大豆或熟黄豆大小的小面团置于手掌心,另一手拇指摁压滑行,使面呈卷曲形,先置于面案板或盘中,施以扑面,防粘连,抿够所需用量后入锅煮熟。
【和面】高粱面用温水和起,如掺白面需待面温凉至室温;白面以室温水和起,软硬适中。
【制法】将面擀成宽约7-8cm,厚约0.5cm长条片状,用刀切成薄片状面条,切时刀距掌握在0.1-0.2cm间,随切随拔放入沸水中,煮熟捞出。
【特点】吃时口感韧劲,调以辣椒西红柿汁或辣椒炒酸菜,独具风味。视个人口味,也可配其它菜蔬调料食用。
【制法】将面团擀成薄片,施以扑面,切成宽3cm左右长约10-15cm面片,入锅煮熟后捞出即可蘸调料汁食用,也可浇以冷水以防粘连。蔬菜可单独调入食用。调制蘸料以酸、辣为宜,可与切板板调料相似。
【制法】抓取一小块,将面略用力挤握,使面从五指缝间挤出呈不规则条状入沸水煮熟。
【制法】将面团擀成薄片,切成短面条或斜面条待用。将豆角洗净抽丝,折断或切丝然后入铁锅内炒,待调料均匀炒粘于蔬菜时,加水到将漫住炒菜,将切好的面条,均匀逐层摊撒到菜上,加盖后温水蒸腾。待面、菜同熟,即水刚好用完而菜和面均焖至熟透时,离火拌匀面、菜即可。
【诀窍】撒入面条后切不可搅拌。如中间发现水少,可揭盖将调料水均匀细密撒入面上或顺锅壁轻轻流下。
【特点】入口香味极浓,营养丰富,炒菜时可依个人口味加入少许肉丁或肉片,熟后食用时拌以青辣椒、葱、蒜研细捣汁的佐料或清炒青辣椒口味更佳。
【制法】将所需蔬菜炒至快熟时加开水,撒入擀切好的面条同煮,加锅盖。随着锅内汤汁减少,蒸气由锅底上冲,形成的锅面气泡破裂发出喔喔声响即可食用。
【制法】①将擀好的面切成面条或做成擦圪蚪待用。②锅中放水加入适量小米熬汤,小米煮开后煮入蔬菜,如白菜、胡萝卜、菠菜等,等水开时煮入面条或随手擦入擦圪蚪煮熟,食用油加热煎入盐、葱等,待油热之际烹入锅内即成。
【加工】①黑菜制作:取新鲜干净的胡萝卜叶茎(多于秋季收获时采用),拣选后用水冲干净,以开水略浸煮,趁热(未二次污染时)捞出切成碎段。为防止二次污染,入瓮内加凉开水,上压青石使菜不暴露于水面外,隔离空气以防霉变。
②白面和成擀面面团或将面置于器皿中调成稀糊状。黑菜煮入锅内,待水开后将擀好的面条或面糊边缓慢倾倒入锅边,边搅边拌匀,煮熟后烹入热油煎好的佐料。同连米饭烹油方法相同即可。
【制法】①将面粉和盐面一并放入面盆中,一手倒水(水温要冬暖夏凉春秋温),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与水全部搀和后揉光成团,再用双手蘸水摸匀,摸到盆净面光,不粘手为止。用净布盖上饧约半小时。
③面饧好后,取二分之一面团用双手蘸抹碱水搓成长条,两手各拿面的一端,提离案板,慢慢溜条,即上下晃长,两手合拢旋成麻花形,这样反复晃动六七次后,当粗细均匀时入在条案上撒上干面扑滚匀后手提两端,离案甩成长条,再放在案上,去掉两头成对折两条,一手捏住两个端头,另一手的四指套在两根面条的另一端,悬空拿起,两手同时用力抻拉,并上下抖动,反复拉六七次。边拉边滚面扑,将面拉成细香炷粗的条(64根),下开水锅。将面均匀地撒在锅内,即成。
注:拉面是山西的名产,为山西省的四大面食之一。特别是晋中市平遥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此面食适宜浇配打卤或各种浇头。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要领,即和面时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拉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面、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面、水拉面等。
【制法】将面倒入盆里,用水和起(水温:冬暖,春夏秋凉),打起穗子,揉匀揉光,稍饧后,擀成1分厚、7-8寸宽的长条,然后撒上面扑(最好是精面扑)叠成六层,放在特制的光滑小木板(俗称拨面板)上,用特制的两头带把的拨面刀,两手各执一头,一刀一刀地往前面拨出,每分钟90刀,下锅里煮熟即成。
注:此面誉称山西平遥四大面食之一,晋中平遥人民普遍食用。吃时可配素荤浇头或打卤,吃汤面亦可。
【制法】将面放入盆中,加水和好,略饧,再揉匀揉光,揉成后头大、前头小的圆柱面形,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块,右手执削面刀,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上端削出,逐刀上削,削成扁三棱形宽度相等的面条,直接削入开水锅煮熟即成。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刀口与面块的角度。
注:此面食适于浇各种荤素浇头、打卤,亦可炒着吃。削面刀的铁片呈圆弧形。削面时掌握刀与面的角度,否则易削成片状。速度每分钟90根。此面食用比较普遍,各地均有。
【制法】将面倒入面盆,先用500克水把面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春秋温),再分别将余下的水扎入面内,双手揣匀,揣到盆光、手光、面光为止,用净布盖上,饧半小时。饧好后取二分之一放入挤满盘,左手托盘徐徐旋转,右手拿一根竹尖筷子(长一尺二寸,一头削成三棱形的特制竹筷)。用筷子贴住盘边由上而下,拨成两头尖、三寸长的鱼肚形条,直接拨入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注:剔尖是山西晋中平遥人民最喜爱吃的一种面食,口感最佳。吃时配浇生煎猪肉味道最美、也可以配浇其也荤素浇头或打卤,炒上亦可。
【制法】将糊状调好的面置于碗中,一手持碗略倾斜于锅上,使面糊将溢出碗沿,另一手持一稍细、削尖的竹筷(也有专用的铁杆子),将溢于碗沿的稀面顺势拨入锅内,煮熟后呈不规则的条状面食。
【制法】将和好的面,放在案条上,揉匀或搓成长条,双手提两端稍晃,但手不须蘸碱水。然后撒面扑,再搓成长条状,捏成片形,略饧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撒匀面扑或抹匀香油,逐根或几根并拉,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煮熟即成。
【制法】将精粉倒入盆内,一手浇水,一手和面(水温:夏凉、春秋冬暖),打成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稍饧后,放在案板上,擀成约2公分厚的大片,用刀切成1寸左右宽的条,然后左手拿条,右手将面揪成拇指头肚大的小片,投入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制法】把面倒入盆里,加入水搅匀,团成面团即可(不能多揉,水温是冬春热夏秋暖)。然后将扁眼“擦子”横架于锅沿上,左手按住擦子一头,右手握一块面,放在擦子上向前方一下一下地推擦,使面擦在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制法】①将面倒入盆里,加入水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打起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
②面团稍饧后上案,再次揉光,擀成约2分厚的面片,撒上面扑,用刀划成1寸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块,反方向搓捻(即食指朝下捻,拇指向上搓,一般是连揪带搓,同时操作),使面块成为猫耳朵形(凹肚形),使它从手的上端(即脸的前端)翻跳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吃时可配各种素荤浇头,亦可配以素荤佐料制成各种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