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来自高安路一小、包玉刚学校、适存小学等学校的5名四五年级学生,在浦东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拿破仑展里,仔细地跟着宗臻老师的导览,通过拿破仑的生平,上了一节生动的“世界史课”。
“要是没有这样的导览课,我们估计就是走马观花地看一圈,不会有这么大的收获,这样的导览课很赞!”其中一位学生家长冯女士表示。
随着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日益重视,这类拓展视野、涨知识的“青少年博物馆/展览导览”也在悄然兴起,许多展馆内都能见到民间导览员的身影,尤其在节假日,“跟着导览去看展”已经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热衷的方式。
在这些喜欢看展、逛博物馆的学生家长圈里,“宗老师的文化导览课”口碑很好。
宗臻原是“理工男”。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他,在世界500强外企担任项目经理十余年,辞职前有着一份收入丰厚、稳定的工作。三年前,宗臻已经有了全职做文化传播的念头,他尤其想做青少年的历史文化导览课程,但当时的条件尚未成熟。“一方面,我对青少年教育还没有经验,另一方面,当时家长圈里的应试氛围还很浓,所以这种素质类的需求并不高。”宗臻说。
但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中高考改革带来家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日益重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传统文化比重大幅提升、以及上海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艺术展览活动,都为人文艺术导览课的兴起创造了契机。去年10月,宗臻开始试着通过朋友工作室,面向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学生招募,主要形式为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和展会导览。目前已经带过20多场次,包括上博青铜器常设展、喜玛拉雅中心拿破仑特展、唐朝史课堂课等,旁征博引、文史交融的导览讲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去年年底,宗臻正式向原公司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导览讲师,“我想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也看好这个行业。”
不少上过宗臻导览课的学生都成了他的小粉丝,有学生说:“上宗老师的课,既开眼界又涨知识”。
而这背后,则需要精心的准备和梳理。“我在准备导览讲解稿时,会先整理出一条主线,把一件件看似孤立的展品串联起来,这也许是之前在外企工作时的习惯,喜欢追求逻辑上的自洽性。”宗臻介绍,“以拿破仑特展导览为例,我和朋友在展览刚开始时就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把拿破仑的生平大事和互动游戏印在小册子里,并留出一页空白给孩子做笔记。互动游戏与展品是紧密结合的,比如在讲解表现拿破仑军队战斗场面的油画时,我会让孩子们找找画面上的拿破仑军队里有哪些兵种,等等。我希望通过这些互动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清华理工男”的学科背景,看似和历史人文课八竿子打不着边,不过宗臻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在不少人的第一印象里,清华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其实清华的人文教育有着悠久厚重的传统。宗臻说:“一方面,现代学术研究日益精微,已经很难出现过去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人文社科学科有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使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面貌一新。导览课程也许无法与小听众们深入探讨这方面问题,但我仍希望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开拓他们的眼界,比如,在讲解青铜器铭文的‘纪日’时,我会扩展介绍天文历法方面的若干知识点。”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都是导览课的旺季,宗臻的行程也安排得格外满。比如这个寒假里,有时连着几天上午在浦东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拿破仑展,下午就要赶到上海博物馆导览青铜器馆。虽然每次导览时间为两小时,但算上前期联系家长集合准备等,一整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导览师”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收入也尚未形成明确的行业标准。宗臻举例,就他所知,目前一般面向青少年的导览每场5-10人,人均二三百元。寒暑假旺季场次比较满,开学后则相对较淡。当然,如果有比较重量级的展览,也会有一波旺盛的市场需求。
转行之后的他,上个月收入是5000元,这个月正逢寒假旺季,预计能达到8000元,“接下来再开些常规课程,起始阶段收入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就很好了”,宗臻表示。
而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是一名世界500强外企的项目经理,过着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年薪几十万元,日子很滋润。
虽然目前的收入水平比之前低了很多,但“内心的充实是无法比拟的,能把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是件很棒的事。我的不少同事得知后也为我点赞,鼓励我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