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内容急求!!!!

2019-10-09 10:17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上中国历史故事网有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展开全部建议你对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这里面大多是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事件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展开全部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

  没有要到饭吃,重尔几乎饿昏,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了一罐肉汤,重耳吃完后,大家又继续逃难。这就是介子推股啖君的故事。

  就这样,重耳一行饥一顿,饱一顿地总算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正在笼络各路诸侯,建立霸业,重耳是个挺有名望的人物,齐桓公就派大臣到关外迎接,又人摆酒席给他们接风,还把一个名叫齐姜的远房侄女嫁给了他,并拨给他们二十多辆车马,派专人接待。这帮‘难民”有吃有住,就象在狄国一样,又过上了安安稳稳的好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齐桓公病死后,齐国众公子争位不休,国内发生了混乱。狐偃、赵衰等人感到住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打算到宋国去。

  于是,狐偃、赵衰叫了几个人,在一棵老桑树下,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却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回去就告诉了齐姜,齐姜虽然也舍不得和重耳分开,但一想,总不能让晋国公子无所作为呀,于是暗暗下了决心,准备送他回国,便和狐偃等人一块想了个办法。

  一天晚上,齐姜设宴,乘机把重耳灌醉,叫来魏仇、颠颉把重耳抬到车上,然后朝宋国(在今河南省商丘)走去。

  走了几十里后,重耳被颠簸醒了,发现自己躺在车上,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他跳下车来见人就打,狐偃、赵衰好说歹说,总算使他回心转意,继续赶路。

  走了几天,到了曹国(在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国君曹共公,见重耳等一帮“难民”来投,便有些讨厌,曹大夫僖负羁说:“晋公子名闻天下,重瞳骈胁(肋骨连在一起)。不同寻常,我们应当好好接待他”

  就在重耳沐浴洗澡时,曹共公领着他的爱妾、侍女一群人,嘻嘻哈哈,挤到门口,观看重耳的骈胁,重耳是个爱面子的大国公子,十分厌恶曹共公行为。

  僖负羁对曹共公的行为也表示不满,亲自向重耳赔情道歉,又偷偷给重耳他们送来食物和玉壁。重耳把这些都记到心里,匆匆离开了曹国。

  宋襄公听说重耳来了,以国宾之礼接待了他们。可是,宋国正在与楚国交战,国家又小,没有力量送他们回晋国去,送了好马二十匹,宋襄公又特意送了一程又一程,晋公子重耳非常感激。

  重耳一行离开宋国,又来到了郑国(今河南省郑县),郑君干脆不理他们。重耳这伙“难民”,只好忍气吞声,绕道向楚国进发。

  楚国国君成王,非常好客,见重耳来投奔,把他们当作贵宾热情招待,重耳慢慢成了楚成王的好朋友,常常同桌饮酒,并骑打猎。

  一天,楚成王和重耳一起喝酒,楚成王跟重耳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将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听了,感激地说:“托大王的洪福,要是我能返回晋国当国君,一定要与楚国世代友好下去,报答大王的恩泽,要是不得已两国发生战事,我一定退避三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以让大王。”

  楚国大将成得臣听了重耳的话,对成王说:“重耳语出不逊,将来一定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不如趁早把他杀死。”

  重耳在楚国居住期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晋惠公把太子姬圉抵押在秦国后,秦穆公想让太子国回晋做国君,就把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公元前六三八年,公子圉听说他的父亲病重,生怕别人抢了君位,也没跟秦穆公打个招呼,就偷偷跑回晋国去了。第二年晋惠公一死,太子圉做了国君,即是短命的晋怀公。怀公一上台,就和秦国断绝来往,秦穆公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同时派出人打听公子重耳的下落。

  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咱们楚晋两国,远隔万水千山。楚国要送你回国,困难很大,现在秦国派大将公孙枝来迎你入秦。秦晋相邻,只隔一水,是你最好的去处。”

  重耳对楚成王的这一安排,感激万分,于是便带着那一班谋臣,跟着公孙技到秦国去了。

  重耳到了秦国,拜会了秦穆公,穆公见到重耳后非常高兴,不仅热情款待,还提出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这下可把重耳难住了,一来,自己已经老了;二来,公子圉是自己的侄子,怎能娶侄媳妇呢?怀嬴也哭着不肯,说:“我是公子圉的妻子,还能改嫁给他的伯父吗?”

  就在这时,晋怀公害怕重耳复国,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跟随重耳的人,限三个月返回晋国,过期不归,全家问斩。狐毛和狐偃的父亲狐突,也就是重耳的舅舅,不肯召儿子回来,被晋怀杀死了。

  公元前六三六年,秦穆公决定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做国君。穆公和百里奚、公于絷、公孙枝等率领兵车四百多辆,一直送到了黄河边上,秦穆公分一半人马送公子过河,留一半人马在对岸接应。穆公夫妇向重耳挥泪告别说:“公子做了国君,可别忘了我们的女儿啊!”

  登船的时候,掌管行李与杂物的壶叔,把那些不值钱的破烂东西都搬到了船上。重耳见了说:“我要回去当国君了,还留这些东西干什么。”

  说完,他就要让手下的人们,把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扔到岸上,有的还丢到波浪涛涛的黄河里。

  狐偃和壶叔都十分难受,就手捧秦穆公临走时送给的白玉,跪到公子重耳面前,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说:“公子呀,现在就要渡河了,回老家,你就是晋国国君,那时内有大臣辅助,外有秦国支持,显然十分稳妥,我想继续留在秦国,做您的外臣。这块白玉是我的一点心意!”

  重耳听罢,忙问道:“我流浪在外全靠舅舅和你们兄弟二人协助,你们理应回去,为什么要留在秦国呢?”

  狐偃说:“我自知有三罪,所以不敢跟从公子回国,古人说:‘圣臣可使君主尊严,贤臣可以保君主安宁’。我没有作到这一点,使公子困在五鹿,这是一罪;后来咱们到了曹国、卫国,受到人家的歧视,这是二罪;趁公子酒醉,拉你离开齐国,这是三罪。过去,你在难中,我不敢辞去。今日重返晋国,我已精疲力尽了,好比这残羹剩饭不能再吃,又如这些破烂不能再用一样,留我无用,不如弃去好些。”

  重尔听后,流着眼泪发誓说:“这些事情都怪我不好,你们众人的功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让老天爷作证吧!”同时让人们把扔到岸上的东西,又全部都捡了回来。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买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绝对经典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展开全部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闵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