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有著名的“迁都”事件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019-10-30 00:42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2017-04-26展开全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少数民族政权:它以明显落后的文明与游牧部落架构,一统并独霸中原(在中国传统心理上,占领并定都中原,即为正统),将正宗汉民族政权驱赶到长江以南偏安一隅(彼时的江南一片荒蛮),形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南北对峙,并在北方兴盛繁茂长达近两个世纪之久(171年)。

  史称北魏,一个由原来游牧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帝国。

  史学界多数人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感到困惑:一个直至曹魏、西晋时期仍处于氏族联盟阶段,人口稀少,一度被氐人近乎灭族的游牧部落,在五胡群起,匈奴、柔然、南北燕、前后秦、西凉、夏等诸强环视的境况下,是怎样纵横捭阖,一统北方,甚至将传统正朔的汉民族驱赶至江南蛮荒之地偏安的?

  几任皇帝,如拓跋珪、拓跋焘皆雄才大略,在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时,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各个击破,这是北魏兴盛的原因之一,但最关键的,或许还是北魏三迁其都,一步步移向代表先进文明的中原腹地,全面强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与利用,做“全盘汉化”改革吸取的能量。

  淝水之战令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帝国灰飞烟灭,治下各族纷纷自立。386年,拓跋珪纠合鲜卑旧部重建代国,定都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不久,即因牛川偏远,便迁都更靠近中原的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此为一迁。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力排众议,将都城从盛乐迁至更接近中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开始批量招纳汉族大士族参加统治集团,加快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比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谋略家崔浩,即为北方大家士族出身。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为二迁。

  公元493年,为了逾越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牵制,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鲜卑贵族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贵族们不愿南伐的心理,与贵族达成妥协,迁都洛阳。此为三迁。

  迁都洛阳后,拓跋宏迅速摆脱了盘根错节、积重难返、落后守旧的鲜卑旧贵族势力的羁绊,犁庭扫穴,大举改革,推行推行班禄制,实施三长制,倡导均田制,改革租庸调制,并下诏易服装(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族服装)、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改所有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通婚姻(拓跋宏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改籍贯(凡迁徙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埋葬在河南,不得归葬平城)等,孝文帝本人更是虔诚的汉文化迷恋者,史载:其“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读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魏书·高祖纪》)。

  此事史称“孝文帝改革”——它与“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一起,被并列为中外历史上十大改革事件。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为你推荐:1 2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