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孩子要有新的历史观”:《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正式上市

2018-12-22 13:35

  原标题:“新时代的孩子要有新的历史观”:《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正式上市

  相信关注“读游记”的读者已经看到了,我在本书的内容编排、讲述方式上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每章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开场诗、正文和讨论主题。

  历史现场的讲述方式,做到不一样真的太难了。我的全部努力在于寻找一条贯穿全部中国历史的主线索,争取让未来的小读者读后有收获,启发思考,而不是“水过地皮湿”地看看热闹。

  这条线索在一行一行、一页一页、一章一章的讲述中逐步成型,那就是历代圣贤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尤其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沉浮为主,认识到这一点,再联系当前风云变幻的周边现实,读者就会建立独立的思考力,不会人云亦云。

  讨论主题的内容相对丰富,包括“踏访历史”、“放眼世界”、“认识汉字”等板块,相当于生动的课后思考题,帮助读者思考中华文明的由来和得失,对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或者也可以作为亲子游的指南书。

  这套书来自于我给女儿讲的睡前故事,所以要感谢孩子,你对故事孜孜不倦的渴求让我无法偷懒,硬着头皮往下讲啊讲。终于,我感觉学生时代学过的历史知识都统统没有用了,因为那都是“知识”,跟我们自己没有切身的关系。

  有一天我豁然开朗:读书不如抄书,抄书不如写书,写书不如远足。也是为了这套书的写作,我们踏上了自驾游的旅程,几年来跑遍了除新疆和西藏之外的省份。中国历史的地图印在我的心里。

  那孩子呢?也许有人问,孩子这么小,记得住吗?我想说的是,我根本就不是为了让她记住什么,只是让她知道,这是你的祖国。

  “踏访历史”部分标记出故事里出现的人物和地点,便于将来有机会前往寻访。等到书本上的内容和实地内容相结合,那种“原来如此”的感叹必将油然而生,真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这是我追求的第一个结合:历史和地理。

  第二个结合是文学和历史。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两汉时代的经古文学家奉孔子为史学家,更认为六经是历史典籍,史书中的《左传》、《史记》、《汉书》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重的也是文学与历史的融合。东汉以后,诗人们开创出“咏史”题材,历史与文学紧密联系,形成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宝藏,这也为我的“开场诗”提供了素材。我选取与正文故事相关的古典诗歌,和着优美的韵律和节奏,不动声色地进入历史现场。效果明显,孩子接受起来更为方便,还可以参照诗人的观点,思考后面的史实,岂不是一举两得?

  第三个结合是中国与外国,我为这部分取名为“放眼世界”。世界文明都有同步性,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别,而我好奇的正是差异的部分。比如我们和欧洲,难道是从晚清才拉开距离的吗?会不会是民族基因里就有天然的不同?我们的特质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于是,我尽可能在每个阶段都加入世界主要文明的发展进程,借以观照我们自身。这不正是唐太宗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吗?

  (清风明月本无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番胡诌,相信欧阳修、朱舜钦和苏东坡不会怪罪)

  我要讲的历史故事,或者说我心目中的理想历史书,首先要有趣好玩,深入浅出,因为我面对的毕竟是儿童,要让他们接受,必须经得起他们反复的倾听和阅读,故事性要加强。

  有趣的历史书不少。拿春秋战国这部分来说,我小的时候也读过《东周列国志》,后来翻阅了不少别人写的历史读物,好玩固然好玩,却又让人觉得混乱,《三国演义》也是这样,读完之后除了记住几个人物、几段故事,对于整体的历史脉络全然无知,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我为自己的女儿讲历史,自然要避免这个缺陷,一定要挖掘出历史的规律,说清楚为什么会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什么会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都争的是什么,谁有道理谁无理取闹,为什么统一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齐国或楚国,为什么秦国短短十五年就灭亡了……

  我的初衷是让历史与现实发生关联。历史并未死去,依然活在我们中间。比如我们每天吃的盐,说起来就是中国的经济简史;比如最近调整的计划生育政策,隐含着我们国家的人口发展史;比如我们今天的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对应着古代的太学和私学。

  当然,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知识和规律还不够,还应该有另外的收获,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那就要突出历史事件中的人物,通过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我们借以考虑自己的做人做事,希望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和教训。

  本卷讲述的故事从远古时期开始,下至公元前1600年,主要讲了中华文明的孕育和诞生的过程,以及三皇五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介绍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本卷讲述的故事的历史时期延续上一卷,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771年,主要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的诞生过程及历史意义。

  本卷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作者把东周比作历史现场中的村庄,总体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环境和各诸侯国的情况,介绍礼崩乐坏的内涵和历史原因。

  本卷以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主线,讲述春秋五霸相互交锋和中华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介绍了儒家思想的诞生和孔子的个人经历,对比了齐、鲁两国文化的异同和各自的历史意义,为未来历史潮流的发展埋下伏笔。

  本卷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主要讲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变法接力赛”,说明从春秋向战国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介绍各学派的思想和百家争鸣的内容,详尽说明了变法在该时期的决定性作用。

  本卷主要讲了秦国经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大雄主”,从偏远逐渐走向中心,从落后走向强盛,经历1.0时代、2.0时代、3.0时代,最后统一六国的历史奥秘,指出法家思想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

  “新时代的孩子要有新的历史观”,这是我写作的初衷和出发点,然而囿于才智学识,这套书和我的理想之书还有不小的距离,疏漏错讹之处恐怕难以避免,欢迎读者和方家不吝指正。我也会在继续写作中不断修正方向,不断提升自己,以便更加接近那个理想的目标。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