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战机中国航母将迎来新舰载机一技能让队友集体“隐身”

2019-03-10 08:28

  在所有空战武器中,五代机普遍被认为是最强的机型。但随着现代战争技术的进步,一些依靠软实力击败对手的武器也越来越多。在美国空军部队,就有一款机型曾在一对一单挑中“击落”F-22,它并非某型战斗机,而是著名的电子战机“咆哮者”EA-18G。该飞机以F-18为主体设计,加装诸多电子战设备,利用强大的电磁干扰能力,能让五代机引以为傲的雷达近乎无效,使其难以发挥出超视距作战能力,F-22落败也算合理。

  而早在2016年,网友就曝光了中国版的“咆哮者”歼-16电子战版本。但如今看来,这种推测是错误的。

  2018年4月,歼-15D电子战机首飞成功,年底,双座版曝光。按照披露的消息显示,歼-15D已经具备了服役条件。而从目前两艘航母的进度来看,辽宁舰已经出港,国产航母也要进行第五次海试。可见离歼-15D的服役日期也不远了。

  按照分析,一艘航母将配备5架左右的歼-15D战机。与美国EG-18G类似,歼-15D并非在原版基础上加挂一些电子战吊舱那么简单,而是由内而外的对所有设备进行改造更换,它拥有更先进的雷达、更强的电子战能力,堪称是对手的噩梦。

  众所周知,中国航母编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远程预警能力,在空警-600上舰之前,这项短板将很难被弥补。而为了平衡这种劣势,中国海军才会另辟奇径——削弱对手的对空探测能力。歼-15D服役后,会与舰载战斗机以编队的形式升空巡航,在超视距范围内,能提前发现对手,并干扰对手的雷达设备,尤其是对E-2C这种空中指挥所有强大的压制能力。从而让己方编队进行变相“隐身”。

  中国空军的电子战能力其实早已得到过验证。2017年,中国电子战机在随编队出海演练时,就让对手的雷达屏幕上下起“雪花”,随后还将寥寥6架战斗机伪装成数百架,闹出了不小动静。

  据称,歼-15D就有这样的强大能力。一旦发威,对手的雷达屏幕就开始下“雪花”。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近日宣布,其秘密研发近两年半的XQ-58A“女武神”无人战机(如图)5日首飞。有分析认为,它将被用于对付“国家级对手”,而且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

  美国《星条旗报》网站6日报道称,XQ-58A“女武神”验证机于5日在亚利桑那州尤马试验场完成首次飞行。XQ-58A是一种远程、高亚音速无人驾驶飞行器。“它是一架喷气式无人机,被设计用于与有人战斗机一起飞行并自主驾驶”。报道称,这次飞行测试是实验性“忠诚僚机”概念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报道称,它与流行的美国无人驾驶飞机(如MQ-9)截然不同,因为它是喷气动力的,(理论上)可以超音速飞行,使它与F-16或F-35战机保持同步。

  接受采访的中国军事专家表示,从目前的配置来看,XQ-58A可能还算不上无人战斗机。它的布局比较适合远程巡航,从局部上看机动性也比较有限,很难进行激烈的空战,目前来看将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它目前的主要优势可能仍然是低成本和一定的隐身性。但正如国外专家所言,它对于无人机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枭龙战机项目对于中巴两国的空中力量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即使是中国军队从未将其装备。

  如果没有枭龙战机的成功,今天的歼20项目进度上绝不会如此顺利,各方面性能指标必将要下降至少2到3个等级;但枭龙成功的背后,成飞在发展历史上付出的代价之沉重,也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FC-1作为和巴基斯坦合作的外贸机,在项目管理上的灵活性比歼10这样自用的军机要高得多;因此很多国内没有尝试过的新技术新理念,尝试在FC-1上运用的阻力要低得多、成本小得多。这使得FC-1天然就适合成为611的前沿技术验证机,可以把很多下一代的技术提前实际用起来,验证其实际优缺点和自身掌握程度上的不足。

  比如FC-1的01-03号机与04-06号机之间,最大的两点外观区别,就是把带锯齿小型边条,更换为性能更高、但飞控难度和风险急剧提升的尖拱型大边条;同时进气道更换为气动效率高、且隐身潜力最好的DSI进气道,这两项技术都对歼20至关重要。就FC-1本身而言,这样的改进成本和风险非常大,且不在客户初始要求范围内(实际上是611反复说服客户接受改进),改进性价比不高。

  但如果不提前掌握透彻这两项技术,那么在歼20研制过程中,轻则被各种问题延误进度——比如进气道阻力高而动力损失过大;重则足以导致坠机事故——多个涡流发生器(边条、鸭翼、机身棱边等)组合的设计本身风险就极高,如果对单个构件的底子都没有提前摸透,组合起来之后,要发现其中隐患、找到正确的气动外形/电传控制律修改措施的难度,那就是十倍都不止。

  其它环节也是如此,看得见的L型传感器/取消机头空速管,用柔性材料覆盖前缘机动襟翼与机翼主体之间的缝隙(提升气动效率/隐身设计的前置基础设计);看不见的使用数字化分布式的电源管理系统,都是在提前为歼20的新设计新技术趟坑。

  实际上整个FC-1的设计/制造流程本身都是实验品,比如它是国内飞机尝试设计/生产数字一体化的第一个型号。这个过程当然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如果不是先在FC-1这个较小、较简单的型号上理顺了流程,后来设计异常复杂的歼20那就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钱、多延误多少时间才能弥补回来。

  在军机研制中,矛盾不仅出在611/132这样的主机所/主机厂之间,也出在主机所和各个子系统(比如火控系统)和设备承包商之间。比如苏27早期原型机T10彻底失败的原因,苏霍伊最喜欢强调的就是,总体布局设计是好的,但是雷达超重数百公斤带来的超重/重心前移,把飞机的机动性和航程性能全部毁了。

  FC-1的客户出了名的难伺候,压价狠要求高;而且还满脑子想着中国设备不行,要上欧洲货。

  这逼迫作为主设计承包商的611,必须在最低的成本限制下,实现最高的机载系统总体效能;但如果歼20也能做到同样的要求,则竞争优势能得到巨大改善。这使得611宁可被当成集团内的二五仔、白眼狼,也一定要推行全程竞标制度;仍然是基于外贸机的体制灵活性,FC-1成为最佳的型号突破口。

  传统上国内的机载系统研制,实际上很难达到性能和可靠的最优化。因为在传统研发体制中,机型设计中的子系统和设备采购决定,具备非常强烈的行政分配色彩,特别是要优先照顾到本集团的兄弟单位。

  本集团的单位,专业能力未必是国内最优秀的。比如很多电子设备的提供商,中航集团内的单位,水平相较于中电科等单位,差距就是比较大的。而且较低的性能并不意味着价格也低,相反,照顾性质的分配,必然带来高价低能的采购结构。

  战机的座舱玻璃化进程,就代表着大量专业航空仪表厂失业,部分厂也转行造机载显示器,但性能和大型专业显示设备制造商实在没法比

  大量专业设备厂的规划和分工都是几十年前形成的。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很多过去专用硬件设备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可以在通用化的计算机中以软件功能实现。如果追求最佳性能,那么这类单位就会没上机任务,没饭吃了。

  削弱主机所的主导地位,飞机的总体性能都是一点一滴抠出来的;特别是重量和机身内可用空间,每个设备尺寸减少1毫米宽度、减轻1克重量,都需要付出巨大的额外劳动量去优化设计和制造流程。如果是行政分配,非他家产品不用,谁吃撑了去优化到工程技术的极限?

  611在FC-1上开始的全程竞标体制,直接跳出集团范畴,面向全国招揽各个企业去竞争相关的子系统/设备订单;逼迫这些承包商在相互商业竞争中,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性能最优、可靠性最好的产品和设计方案,逼迫不同承包商之间反复磨合,实现设计的最优化组合。

  从70年代至今的变化中,611/132这对组合的进步是最快的,至今成为国内最领先者也是实至名归。但是他们是天生注定优秀吗?回顾历史显然并非如此。

  巨大的生存压力,逼迫611和132不断在管理体制和技术运用上奋发进取,才是成飞科研生产联合体飞速发展,从复制厂、分所翻盘上位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