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兵器“戈”到底多可怕?看看对猪的试验就知道了

2019-03-15 13:16

  金戈铁马,折戟沉沙。戈、戟是先秦古战中,最为主流的兵器之一,古今学者皆以其为传统勾兵类武库中,最为典型之代表。

  戟的作战特点就是可以劈砍、钩拖和刺杀,中国人是最善于做实用性改变的,戟不好用,但是可以改,只要具备多用途就可以了。

  因而戟虽然在中国古代战场可说昙花一现,但是其衍生品却一直服役到近代。戟最著名的衍生品就是钩镰枪,该武器在中国古代战史上有传奇地位,被视作是破重甲骑兵的一种特殊武器,但是实际地位却还不止于此,缩短的钩镰枪作为工程兵的典型武器之一,广泛装备于攻城战挖掘隧道的工兵,因该武器不但可以自卫,还可以作为工程工具使用。

  强化了劈砍能力,也部分保留了刺杀能力的另一种衍生品就是长杆大刀,这个玩意看起来和戟天差地远,但是实际上却没那么大区别,同样是可劈可刺,且也可用于对付骑兵。

  戟是戈矛合并而成,最早的戟根本就是一把戈一把矛捆绑而成,因而在一段时间内,戟成为兵器的统称,泛指任何兵器,这就是成语中持戟百万之类的出处。

  以往文中介绍戈戟之组件、形制,多以戈头为主。而忽略戈戟其他配件的说明,割裂其作为兵器的整体概念。且看下图(图1.1)

  青铜戈戟部件及部位名称通过图1.1可以看到戈除了头外,还有柲(音必),冒(有类管銎冒称龠,音月),鐏,距,鞘这些部件,而戟是在戈冒处为刺所取代。

  先从戈头介绍起,戈头(图1.2,1.3)戈头一般由援、内(na)、胡、阑组成。“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

  “内”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胡”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称阑。内与胡上有穿(即孔眼),可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柲上,保证戈头不至于在实战中脱落。

  最原始的戈头是石(玉)戈,二里头文化第一次出现青铜戈(图1.4)。这时的戈仅有内和援。原始的戈头在关于戈戟的最初起源部分我们会详细看到。

  上下皆开刃,上刃用以推摏。【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即为此意。下刃配胡用以勾划,末端为锋,用以啄击。援身中部多有一条凸起,称为脊,一些戈在脊的两侧开有槽(图1.5)。

  但有些戈脊处下洼,形成槽,(图1.6),开槽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重省料,另一方面是加强啄击时的创面,给予更大杀伤。

  图1.6西周早期长援长内戈,上下有阑,微胡一穿,戈上的血槽和援的形状表明这个戈可刺入体内放血,强调了啄击,但有微胡后,亦可以勾割。

  戈内(音那)有片状和管銎之分。前者有直、曲之分,嵌入木柲而横出柲后(图1.7乙丙)。后者有短、长之分,以柲贯入銎孔,戈头笃定于柲端(图1.7甲,图1.8甲乙)。内的三面分别成上缘、下缘、后缘,片状戈内上常有一穿(如图1.9)。

  从春末战初,戈中直内者,其缘开刃,称刃内戈(图1.10),此后几百年刃内戈成为主要的戈戟形制。

  位于内和援的连接处,上下与两侧凸起的部分,被称作阑,阑用于防止戈头在啄击时,因反作用力而产生的后陷滑脱。阑上下端还可以用于固柲,东周戈援的尾部近阑处,开有穿,是主要的缚绳部位。

  早期的戈,无论从戈援的形状还是固定柲的方式来说,都不利于勾割,这一时期的戈还是以啄杀为主(如图1.7甲乙丙),到商代晚期,部分戈头在援的下刃近阑出,做出一呈弧状弯曲的延长下垂部分,被称作胡(图1.9),此时出现的为微胡或者短胡,少有长胡,且多有一穿用于固柲(图1.11甲)。

  胡的产生和加长最早是为了增穿,缚柲牢固,防止戈头的滑脱,但随着胡部加长开刃,勾割功用凸显出来(图1.11乙)。到了周初,有胡戈就较为流行(如图1.6,图1.9,图1.11甲),此时戈才真正成为勾啄兼用之器。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