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三次交会对接和三次在轨推进剂补加,也就是“空中加油”。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21日报道,“只送货不载人”的天舟飞船是建设和运作空间站不可或缺的环节。空间站将长期在轨道运行并有人员长期驻留,需要定期补加推进剂才能维持轨道航行,宇航员也需要设备等物资和食物等生活用品。
报道称,在天舟一号完成任务后,中国将正式进入建设空间站的阶段。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航天员上天;第二步是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发射长期在轨运行、长期载人飞行的空间站。
空间站的意义在于,中国航天员将可以长期对空间的应用进行研究和验证。拥有和操作空间站也是国家地位的象征。中国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愿景,目标是到2030年左右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许多中国网民看了天舟一号的发射直播后留言表示震撼、自豪。有网民写道:“激动人心啊。”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21日报道称,天舟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朝自主宇宙空间站的建设更前进了一步。有分析认为,中国在扩大太空产业的同时,也会将积累的先进技术转用于安全保障领域。中国正在加快确立仅次于美俄的太空大国地位。
报道称,天舟一号即将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燃料注入试验。如果试验取得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具备向宇宙空间站补给燃料技术的国家。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2日报道,人类有朝一日能像蜥蜴那样四肢断了还能再生,或在航天飞船上生儿育女吗?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问题,实际却是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上遥控实验的对象。
报道称,这艘无人飞船的主要任务是向绕轨道飞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提供燃料和补给,但也将搭载众多突破性的科学实验,由在地球上的科学家远程操控。
清华大学教授纪家葵领导的团队将研究太空微重力如何影响人类胚胎干细胞发育。他说:“这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因为它是直接理解人类太空繁殖的第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李绪志表示:“这是为太空移民的长远目标服务。太空旅行由光年计算,我们必须找到人类繁殖的可行办法。”
报道称,在另一项干细胞实验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将研究太空微重力如何影响胚胎干细胞分裂发育成不同功能的细胞。天舟一号将搭载小鼠胚胎干细胞和小鼠拟胚体。研究团队成员雷晓华说:“或许人类未来可以到太空诱导干细胞生长出某种组织器官,服务于地球上的人类。另一方面,未来的太空移民中,如果人类因伤病造成器官损伤,就可以再生修复这些器官。”
中国期望2022年建成空间站,而天舟一号是中国朝永久性太空存在迈出的最新一步。
央广网太平洋4月22日消息(陈国玲 杨林海 倪吉祥 记者路恒) 4月21日8时53分,远望7号船圆满完成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运行段第10圈海上测控任务。至此,该船实现了年度试验任务“开门红”,创造了首次在任务中同时跟踪火箭和飞船,首次采用变航向测量的记录。
北京时间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作为陆海接力测控海上唯一的“测控站”,火箭升空后6分14秒,如期进入远望7号船测控范围。入轨段测控任务中,远望7号船捕获跟踪稳定,数据录取完整,信息处理交换正确,图像传输清晰,顺利完成了船箭分离、初轨确定、飞船太阳帆板展开及状态设置等等一系列关键任务。运行段第10圈次任务中,及时进行数据传送接收,为飞船正常飞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任务中,针对出航任务准备时间紧、测控难度大和技术状态复杂等诸多挑战,该船认真拟制方案文书,全面检查设备状态,系统进行指标性能测试,扎实开展技术交流对话、应急预案演练、联调演练、针对性训练考核等一列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指挥协同、状态监视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送文艺到一线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参试人员的海上文化生活。召开“向祖国再见”仪式、“我为祖国去战斗”战前组织生活会、“请祖国检阅”任务誓师大会,进一步激发广大船员的使命感自豪感荣誉感。
据了解,完成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7号船将调整航向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今年下半年该船将迎来海上测控任务的高峰期,执行北斗三号、嫦娥五号等1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侧记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堂兄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牵手,为中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打出漂亮一役。
这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首次太空旅行,主要任务是给天宫二号输送燃料和物资,也就是通俗上说的“太空加油”。
飞跃太空看上去是极其美丽的,但飞行之路却充满挑战。从20日发射升空到对接,天舟一号在太空中一天内要经历十五六个白天黑夜:忽而进入阳照区,温度最高可攀至150多摄氏度;忽而进入阴影区,温度迅速降至零下130多摄氏度。
但天舟毕竟有防热防寒的盔甲“护体”,能否与天宫顺利相会,更重大的决定因素在于地面的5次远距离导引。
从21日凌晨到对接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先后对天舟一号成功实施了抬高近地点、修正轨道面、抬高远地点、轨道圆化等5次控制,终于引导天舟一号找到了天宫二号的踪迹。
“相对导航建立!”22日9时许,伴随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总调度贺勇的口令,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互相捕捉到对方的身影。
“天舟转自主控制!”贺勇的声音再次在飞控大厅响起。至此,飞控科技人员护送天舟与天宫交会对接的使命圆满完成。
随即,经过缜密计算,天舟一号自主打开了变轨发动机,准确发出了寻的段第一脉冲。这一脉冲将开启天舟一号从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处,向相对距离5公里处挺进的征程。
经过寻的段4次变轨,天舟一号在1小时候后成功进入到5公里停泊点。此时的天舟一号却放缓了脚步,它需要判断综合状态,以便决定是否适合继续实施交会对接。
从5公里停泊点到400米停泊点,从地球上丈量不过短短几公里的距离,在对接过程中却持续了40多分钟。帆板搜索捕获太阳、对接机构推出……期间,天舟一号稳健执行一系列飞控中心提前注入的指令,也为对接成功注入信心。
此刻,透过天舟一号的舱外摄像机,地面飞控大厅里已能清晰看到天宫二号的模样。在距地面393公里的太空中,“兄弟二人”相对而望,伸出“双手”。
终于,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两双机械手紧握在一起。旋即,对接机构顺利拉回锁紧,天舟与天宫建立刚性连接,稳稳形成组合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地面飞控大厅,工作人员正为这场成功的“兄弟相会”鼓掌相庆。然而在浩渺的星空,交会对接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个月里,“兄弟二人”的工作将更加繁重。(完)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 张素)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2日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彼此。恰如歌曲里唱“借我一双慧眼”,中国航天人为这次交会对接,预备了三副“眼镜”。
第一副“眼镜”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5所,学名“微波雷达”,已是第五次应用于交会对接。
“根据工程计划,微波雷达应在两个航天器相距100千米时开始实施中长距离导引。”航天科工微波雷达总设计师孙武说。令他颇为自豪的是,微波雷达按150千米设计,实际上“天舟一号”在距离“天宫二号”还有208千米时,微波雷达刚一开机就捕获了目标。
这副眼镜更强大的功能还在于“读懂对方”。孙武说,未来空间站会有多个对接口,每个对接口各有一台应答机,通过通信数据交互,飞船上的微波雷达可以识别、匹配目标对接口的应答机。
当“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距离缩小到20千米时,不妨换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眼镜”:激光雷达。
中国电科激光雷达总设计师屈恒阔说,这副“眼镜”的特点是始终保持宽广的视角和更高精度的测量跟踪。具体来说,“天舟一号”搭载的雷达主机发出激光束,照射“天宫二号”以后得到信号,再由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计算出距离、角度等飞行参数。
那边厢,“天宫二号”装有激光雷达合作目标,也装载了特殊棱镜,可以从多方位大范围反射雷达信号,配合完成测量。
等到彼此靠得更近了,相隔150米时,就要用到光学成像敏感器。今日的交会对接有点特殊,是在阳照区,也就是“烈日当头”。所幸第三副眼镜有中国电科研制的导航定位激光信息源。
中国电科高级工程师刘志强说,当太空漆黑无界,导航定位激光信息源能发出激光,在黑暗中传递信息;如果面对太阳强光的直射,它能发射出比阳光更明亮的双波长激光,确保找到目标。(完)
央视网消息:4月20号傍晚,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点火升空,中国首单“太空快递”正式发出,已经送达天宫二号。“只运货,不送人”的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为天宫二号带去了6吨左右的货物和推进剂,大大小小有100多个货包。那么,这些货包里都装了些啥?这么多货包的摆放有啥讲究?我们的记者特意请来了为天舟一号设计货舱的工程师,为您独家揭秘。
央视记者:现在的快递,送什么的都有,好多都是我赔不起的易碎品,这都得精心打包好,摆好了码齐了,这趟货才能送得稳当。这个大货箱里,我是希望它装的越多越好,只要我的小车拉得动,它装得越多,我送货的效率就越高。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上有着一个在世界货运飞船当中最能装的一个大货舱,它一次性可以将6.5吨重的货物运上太空,其中有一项指标是评价货运飞船装货能力的,叫做载货比,天舟一号的载货比达到了0.48,也就是说整个飞船将近一半的重量都可以用来装货,这已经达到了世界上的一个先进水平。
有了世界级的运货能力,快递小哥天舟一号的第一次任务,又带了哪些东西呢?飞船工程师,是比航天员更早体验在天舟上取快递的人,被人们称为不上天的航天员。他就见证了天舟一号装货的全过程。
当然,这些东西在货舱里,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堆放着的,而是安放在像超市货架一样的货柜里。此外,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外挂包,挂在舱壁上,进一步充分利用天舟一号巨大的内部空间。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飞船工程师 郭军辉:我们现在的话反正就是最大程度的考虑航天员载轨的使用顺序、使用的频率了,包括根据货物的不同,比方说你像吃的东西,为了延长它保存的时间什么的,我们会给他布置在一个温度比较低的地方。
这么的东西,按理说货舱里已经是满满当当了,可是,已经多次进舱工作的工程师告诉我们,里面的空间依然非常的宽裕。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飞船工程师 郭军辉:因为咱们这个可能一米九的大个儿进去差不多,整个体验我个人觉得可能跟天宫差不多,比飞船要豪华一点。
考虑到未来航天员要到货舱来取东西,此次发射的天舟一号采用的是全封闭的货舱,内部空间会和天宫二号连通,所以里面同样会营造一个适合航天员生存的环境,并配备的照明装置和智能的语音装置。说它比载人飞船更豪华,其实并不夸张。工程师还说,航天员有空的时候,甚至可以选择到天舟一号里来休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飞船工程师 郭军辉:那肯定没问题,而且我们会觉得他会到这块来,因为这块设备少,可能环境比较安静一点,完了灯光也比较柔和,吃的话就在旁边,偶尔来住一晚也挺新鲜的。
虽然只是货舱,虽然航天员也只会偶尔过来,但设计师们依旧把这里按照最高标准,打造成航天员太空之家的一部分。这面特殊的国旗就会悬挂在快递小哥的货舱里,随它一起参加飞行任务。有朝一日,天舟一号开始给空间站送货了,那么航天员打开舱门看到国旗,一定能在太空中,感到一份家的温暖和祖国给予的力量。
【延伸阅读】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太空牵手”:“大块头”对接“小伙伴” 撞击有讲究
央视网消息:在这里,有个细节要告诉大家,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之前的任务中,交会对接的两个飞行器重量都是差不多的,但这一次,天舟一号要比天宫二号重得多,天宫二号只有8吨,而天舟一号装满货物后,重量达到了13吨,一个大块头去对接一个比自己轻很多的小伙伴,怎么能保证平稳对接,这个难度可不小,为了顺利对接,科学家们把天舟一号的对接机构做了不少改进,来适应今后货船可以与各种重量不一样的目标进行对接。
(原标题:境外媒体关注天舟任务:“空中加油”意义重大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