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军训少年获救纪实:学生拽床单转移

2019-05-01 07:26

  暴雨如瀑,骤降;山洪突袭,狂泻。2012年7月21日17时,北京,房山区上万村,青龙湖边,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基地校园内,生死考验瞬间降临在361个孩子、68名教职员工面前。

  早有防洪预案,但依然猝不及防。这是61年来北京遭遇的最强降雨,房山区又是重灾中的重灾区。大石河出现历史最大流量:1110m3/秒;山区平均降雨313毫米,最大的河北镇,541毫米;京港澳高速,被暴雨断路;北京,数十人被洪水吞没……

  这样的生死险境,让429名师生如何摆脱?但是,奇迹就这样发生了:361名孩子安然无恙,68名教官、辅导员、勤杂人员安然无恙!历史将永远铭记:为了361名京内外孩子,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基地的成年人穿越生死线,谱写了一曲勇救孩子的生命赞歌。

  7月23日下午,我们绕过依然断路的京港澳高速,从西六环出长青路,走进满是泥泞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基地。大门,被洪水冲弯,污黄的水渍明显;地面,铺满洪水退去后的淤泥,仍有10厘米厚,我们几次差点滑倒;操场,几辆小汽车还陷在淤泥中。宿舍外墙,被洪水清晰地粉刷出一道明显的分界线米;餐厅,靠山的一面墙被洪水冲开,依然敞着豁口。

  正在清理淤泥的副校长刘江山,满脸疲惫。说起“7·21”的生死营救,他几度哽咽,潸然泪下……

  21日17时许,军校军旅夏令营的学生提前开晚饭,而这时,暴雨已经迅速形成西面和北面两股山洪,猛然间从学校背靠的大山上涌出,从西北两个方向迅速汇聚,顷刻冲破了高3.2米、宽1.5米的学校水泥石头围墙,冲进校园、冲进餐厅,冲进一楼宿舍,严重威胁着少年军校夏令营的361个孩子。这些孩子来自北京、广东、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育才学校有100多个孩子,北京爱华英语培训学校也有84个孩子,他们正在这里接受生存技能等军事训练。

  洪水冲进餐厅,正在就餐的孩子,最小的7岁,最大的16岁。由于军校已经根据气象预报准备了预案,吃完晚饭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转移,但还剩下110多名学生。

  刘江山第一时间报了警,随后迅速组织学生全部站到1米多高的饭桌上,等待救援。17时40分,眼看洪水将要没过饭桌,刘江山迅速组织学生向餐厅外的高地转移。黑暗中,他大声对教职员工说:“宁肯让我们牺牲,千千万万不要让一个孩子掉进水里,千千万万不要让一个孩子灌一口水。”说到这里,这位曾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参加过30多次战斗、荣立5次战功的老英模,擦一把眼泪,走在探路转移孩子的最前列。

  12岁的军校夏令营学生林炫宇说,在整个转移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校长的背影:“刘校长一直都走在最前面,给生命探路。”

  1厘米、2厘米、10厘米,水位迅猛上涨,像吃人的魔怪张开了血盆大口。一根根高压枪水带,一条条被撕开的被单打成结,成了68名教职员工“虎口救人”、穿越生死线的“纽带”。

  电工刘文化,把“纽带”的一头固定在餐厅的窗户上,而另一头却怎么都找不到固定物,于是,他跳上1米多高的草地,把另一头固定在自己的腰间,当起了“人桩”,硬是坐在浑浊湍急的洪水里坚持了1个多小时,任凭湍急并夹杂着枯木杂草的洪水冲击,甘冒无情洪水可能没顶难以挣脱的危险,让110多个孩子一个一个拽着“纽带”,全部安全转移到高地。

  做饭的韩师傅、曹师傅,不顾身体不适,在水里来回运送孩子。57岁的王大顺和55岁的王秀莲,双双在军校当清洁工。危急关头,老两口一人让一个孩子骑在脖子上,往外转移。一趟又一趟,憨厚的老两口说:“不知救了几个孩子,没数。这是应该的。”

  女会计翟美婷身患肾炎,本该休假,但也一趟一趟转移孩子,拼尽气力。7月23日,她终于支持不住,住进了医院。

  20时许,第一次转移的高地,又险被洪水淹没。军校决定第二次转移。此时此刻,一个一个教官就像勇猛的战士,面对滚滚洪水,毫不畏惧,在急流中来回穿梭,运送学生,向对面宿舍楼的二层避险。这次转移,距离三四百米,老师们把20多条军被单撕破,和高压枪水带拴在一起作绳子,用几个沙袋固定好。水位浅的地方,个子高的孩子就拉着绳子,教官在后面护着,慢慢往前走,而小个子的孩子由老师背着、抱着,甚至坐在盛菜的大盆里推着走。

  转移队伍刚刚走到一楼楼梯口,洪水迅速上涨到1.3米。辅导员何一冰说:“刘校长喊了一句‘让孩子先走,教官、辅导员断后’,只见上楼时所有成年人都站在两边护着里面的学生。”

  全部人员转移到宿舍楼二层后,刘江山发出指令:“各队迅速统计人数。”“一个都不少。”听到统计结果,刘江山这才松了一口气。

  王鲁月和王鲁淏是山东青岛的一对姐妹,7岁的妹妹身高还不到1.3米,转移时,姐姐找不到妹妹了。正在焦急等待的时候,一个阿姨抱着她的妹妹走了过来,两姐妹紧紧拥抱在一起。“没来得及说声谢谢阿姨,也没看清到底是谁。”王鲁月有些遗憾。

  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孩子们冻得发抖,老师用被子给孩子挡雨,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披上,帮他们搓手、搓胳膊、搓腿取暖。“有老师在,我们不害怕。”13岁的周策说。

  他说的老师,其实也就是十八九岁的辅导员、教官,他们在许多父母眼里也还是孩子。但在孩子们转移后,这些“大孩子”都默默守在楼道口,观察水情,实在困得不行,就坐在楼道里打个盹。7月22日凌晨2时,雨停了;4时许,天亮了,望着一片狼藉的军校,许多人这才流下热泪。

  这是一所创办了13年的少年军校总校,先后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在这里接受了国防教育,也在全国带动了少年军校的遍地开花,促使对少年的国防教育写进法规。创建之初,有关部门做过规划,军校南侧,山脚和房子中间,有一条泄洪道。但61年一遇的凶猛的洪水,还是重创了13年的积累,5000万元的资产至少损失了600万元。但危急关头,老师放弃了对学校财务的抢救,全力救助孩子。

  这是一所给予孩子生存技能训练的少年军校。火灾逃生、水灾避险等珍惜生命的教育,是这里的必修课。361个孩子中的大多数,在这个暑期刚刚接受了水灾避险训练,这是孩子们危急关头能够十指相扣、等待救援、听从指挥、井然有序的缘由。可以说,“平时功课”让361个孩子安然无恙。

  这也是一所强化孩子团队意识的少年军校。危急关头,面对满目洪水,站在饭桌上的孩子们手拉手齐唱3遍《团结就是力量》,大的抱着小的,强的扶着弱的。这歌声,吓退洪魔;这歌声,感动苍穹;这歌声,昭示风雨过后是彩虹的未来。

  当我们抱着感动、带着欣慰、怀着心痛离开断壁残垣的少年军校时,16名依然留在校园的学生再次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