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的线上之旅让摄制组的成员与汽车兵们朝夕相处,他们对这些官兵的工作以及生活状态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编导邓光辉就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灯塔和港湾的故事。
为了应对常年在这样的道路上执行运输任务,如今的川藏汽车兵们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行车机制。首先从整个车队的编程来说,连长负责头车、副连长则在整个车队的尾车殿后,一头一尾两位连队主要干部便保证了整个车队指挥体系的完整,车队的最后两辆车为救援车辆,一旦车队中出现故障车辆,救援车辆上携带的各类工具便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另外,每辆车上都配有对讲装置,头车发现的前方道路情况能够及时传达到每个驾驶室。车队随身配备的全球定位系统,能够让在四川驻地的指挥人员随时掌握车队的动态信息。
在车队行进的过程中,汽车兵们常常通过车上的对讲装置交流,不仅仅是交流路况,有时候生性乐观的他们也会互相讲讲笑话,唱首歌,缓解一下行进的疲劳,调解一下单调的气氛。由于连长何跃斌在头车上要随时警惕前方的道路状况以及一切突发事件,并及时告知车队的每一个人。有一次,尾车上的副连长便通过对讲装置呼叫头车上的连长,幽默地说了一句:你是我们的灯塔!听到这话的何跃斌立刻回了一句:你是我们的港湾!
短短的两句玩笑话让坐在一边的邓光辉记忆犹新,连长的在车内的工作状态是摄制组所有的成员都见识到的,或许其他的官兵有放松的时候,但是他却要始终警惕着可能发生的状况,是个责任感非常强的领路人。真的就好像是一座灯塔在指引着整个车队的行进。而对于负责保障的副连长来说,一旦车队中有任何一辆车出现了故障,他都要停下来为其排除,一直陪着故障车辆到其再次上路。而头车上的连长何跃斌只要看到副连长的尾车仍然紧跟在车队后方,他就知道此时此刻没有一辆车掉队,也就能安心继续前进,说副连长是他们的港湾全然不为过。
邓光辉说,在路况较好的时候,汽车官兵们有时候也会通过对讲装置唱个歌,讲个笑话来放松一下心情。特别是在天黑赶夜路的时候,在车上听到这些汽车兵发自肺腑地唱着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军歌,让人特别感触,有时候听着那些歌,想着这些朴实官兵的奉献,我都想哭。
编导冯珈是《新川藏线传奇》摄制组中唯一的一位女编导,她在接受采访时候讲述了一个最终并没有出现在节目中的片段,这个故事或许在最后听来只是一个老汽车兵人人都经历过的生离死别,但是在当时,它带给摄制组全体成员的震撼却是难以言说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车队经过迫龙天险之后,迫龙天险是整条川藏线最险的路段,这条路也就是3米宽,仅够一辆车通过,而且这条路是沿着山体蜿蜒盘旋的趋势,很多路段的急转弯都是大于90度的,而且就在路的旁边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在这样狭窄的山路上行驶,两台迎面行驶的小汽车会车都非常困难,车体很容易滑下悬崖的急流中。而对于一支庞大的运输车队来说,危险性不言而喻。2004年,就在迫龙天险,扎木兵站的三名官兵在执行运输任务通过这里时,汽车不幸滑到悬崖下面的湍急江水里,整整6年过去了,依然没能找到汽车残骸以及牺牲官兵们的丝毫踪影。
汽车兵们说,迫龙天险险就险在车需要紧贴山崖走,而头顶上方是根基不稳的山石,下方即是奔腾飞溅的江水。要顺利通过这里,除了靠技术和勇气,还要靠运气。迫龙天险距离迫龙乡一共是14公里,这14公里当中13.5公里是最险的,士兵们经常称为13公里半。通常来说,13公里半的路程一般来说顶多也就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充其量一个多小时通过,可是在进入天险之前的那一个叫通麦大桥的地方由于这个桥一次只能过一辆车,而且车队大车载重量非常大,每过一辆都非常缓慢,所以,整个车队过去已经耽误了很长的时间,车队大概是下午4点半出发的,直到快晚上9点钟的时候,整个的车队只走过了这13公里半的三分之二的路程。
然而川藏线汽车兵都是经得起考验的,尽管在孤独漆黑的暗夜里行军,但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以及顽强的意志,勇敢的汽车兵再一次闯过了号称川藏线最危险的迫龙天险。就在大家都长出一口气的时候,为摄制组开车的司机陈钢却一直沉默不语。
为了不影响驾驶,摄制组没有打开车内的灯,坐在副驾驶的摄像在黑暗中记录下了陈钢的一段话。陈钢当兵的时候,有两个非常好的战友,他们也是老乡,用陈钢的话说,他们是做同一个车皮来的。其中的一个战友在部队负责给官兵们做饭。每次车队出发的时候,为了保证车队的战友们按时吃上饭,他都要赶在前头坐着第一辆尖刀车单独出发,提前赶到放饭的地方为战友准备。可是过了迫龙天险却赶上了修路,早上雾又比较大,车子过去的时候刚好轮胎出现问题,从山上滚下去了……
等车子到了目的地,打开车灯的时候,摄制组的成员惊讶地看到,眼前这个一路上都很乐观的老兵早已经是泪流满面,尽管他强撑笑脸和编导们开玩笑,说:你们记者真坏,非弄得我掉眼泪。但是在这笑声背后,却是让所有人都止不住的辛酸。在这条壮美崎岖的山路上,究竟还有多少汽车兵的英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通过近20天朝夕相处,却能够深深感受到一代代的汽车兵对这条公路的情感。也正是有了他们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也让今天的川藏线更加壮美、更加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目光。
其实,《新川藏线传奇》摄制组全体编导的这次线上之旅可说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为了展现川藏线的新,本次拍摄摄制组的成员们带去了整套高清设备。再比如,架设15米的摇臂原本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在高原缺氧的环境里,所有工作人员更是体力不济。编导迟鹏说,架设摇臂的时候,搬配重的铁坨,每搬一片他们都得在路边大口大口的喘上十几分钟才能去搬下一块。有着严重高原反应的邓光辉更是被摄制组的成员笑称为人体海拔计。可即便是带着剧烈的疼痛,感受着着忽冷忽热的温差,感动着汽车兵们真挚的战友情,他们还是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在这条充满艰险的三千里漫漫长路上,那一支勇敢的绿色洪流。在告别的时候,摄制组的全体成员庄严列队,向这些勇敢的汽车兵致上了一个并不算标准的军礼。
分别11天之后的4月6日,回到北京的摄制组成员收到了车队指挥员张祥的短信:返回一路多遇漫天飞雪,觉巴山塌方受堵,安久拉山及然乌沟遭遇连续降雪,致冰冻高尔寺、雾锁折多山。全连官兵战严寒、历艰险,安全突围,成功返回军营。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离天最近的地方,一支由我们的士兵兄弟会聚成的车队,正蜿蜒地行走在西部高原清冷的夜空下……
相关链接:川藏线,又称为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安、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巴宿、波密、林芝到拉萨。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