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墨书写军旅人生——记渭南籍军旅书法家刘建武

2019-06-14 01:24

  在渭南市政府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双面刻字的石碑,一面铭刻“与华相宜”,一面铭刻“华山风骨渭水襟怀”,字体刚健雍容,雄浑豪放,大气磅礴,令观者流连。这些字就是军旅书法家刘建武专门题写给家乡人民的。

  刘建武,现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高级编辑、大校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

  从战士、班长,到团支部书记;从资料员、干事,到解放军出版社编辑;从央视军事节目制片、编导,到对外合作部副主任、管理处长、高级编辑,40年来,他每走一步都与书法有关,每走一步都很坎坷,但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收获。

  1959年,刘建武出生于华州区赤水镇。幼时,他在集市上看到写对子的老艺人,一手好字令众人敬佩。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书法的种子,村里一位老人看他非常喜爱隶书,就将家藏的《曹全碑》拓本相赠,为他打开了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

  1978年,征兵的人看到赤水街道墙上刘建武写的一些标语,便将正在赤水麻袋厂上班的刘建武征召入伍。在部队,一有闲暇,他不是看书学习,就是提笔练字。休息日,在办公室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常年的书写让他右手拇指和中指握笔处结下硬硬的老茧。为了适应自己肩负的工作,刘建武用15年时间学习,从大专、大学到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6年4月,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作为节目编导和制片人,刘建武参与创作了第一部纪录片《千古钟声》,一经播出大获好评。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刘建武醉心于书法探索,他擅长隶书,悉心揣摩隶书之要义,领悟其精髓,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洒脱飘逸,体骨厚重,兼容各派书体的神韵,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和意境的张扬,书法端庄英武,体象收放凝度。他总结书法创作心得,撰写了《充分发挥书法艺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魅力》等几十篇研究文章。创作的《金龙腾飞盛世鸣和》被选定为搭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书法作品,其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并被外交部、解放军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等单位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40年的军旅生涯,刘建武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奉献精神。他的书法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传播正能量、书写军旅情”为主题,被官兵及书法界人士亲切地称为“红色书法家”。

  2017年12月31日,年近花甲的刘建武来到素有“第二寒极”之称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看望慰问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书法不单单是写字形,最重要的是神,当书法超越艺术,洋溢书法家的个性与品德的时候,便达到了它的应有境界……”在军营文化展厅,刘建武一边现场挥毫泼墨,一边耐心地为官兵讲解书法知识。他为该团题写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为官兵即兴创作书法作品150余幅。他先后随《军营大拜年》节目组深入北部战区阿尔山哨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陆军某装甲旅等10多个单位慰问学习。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他创作了30米隶书长卷《中华民族胜利赋》,并为阅兵村官兵题写了120幅书法作品。专门为参加抗战胜利日大阅兵的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等英模部队方队和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精心创作了近百幅书法作品。

  这些年,刘建武为最艰苦的边防、海疆、大漠戈壁的基层连队,创作了2000多幅书法作品。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到南海的战舰,几乎全国所有的边防哨所都有刘建武的书法。

  刘建武的创作不仅关注身边,也同样放眼家国。捐赠给汶川抗震救灾、玉树灾区、长江救援等作品就有1000多幅。对此,刘建武概括以自己的书法之路:来自于传统,得益于平台,修炼于个人,服务于社会。

  早年离家的刘建武用诗词表达着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说,乡情是滋养他书法作品的源头之一。

  2011年6月,渭南日报社记者采访了刘建武,为他和家乡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拉近了他和家乡的距离。2011年,刘建武的第一次书法展《红旗飘飘》在西安举行。

  每年,刘建武都会回家探亲,每次回到家乡,刘建武不仅是探望家人,村上的孤寡老人、困难户都是他看望的对象,40年来从未间断。华州区赤水社区监委会主任闵如玉说,不管是村上的事,还是个人的事,建武都会认真地给办好。

  这些年,他为家乡人民创作书法作品500余幅;为省委、省政府及渭南市有关部门用于文化交流书法作品200余幅;为学校书写校训150余幅。华山、少华山等旅游景点均能看到他的作品。原渭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化增说:“与刘建武相识多年,他为渭南的文化建设活动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带动了更多的书画艺术家,被评为渭南市优秀的文化名人。”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