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2013-11-23展开全部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b、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641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线),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线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荣睿病逝,鉴线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线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013-11-23展开全部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 主要文化成就:自然科学方面: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均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科学方面:哲学、史学名家辈出,宗教兴盛,以唐诗为高峰的文学成就光耀千古,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艺术享誉世界,球、棋等体育活动也盛极一时。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如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牛耕技术以及冶铁技术的提高等。特点:①全面繁荣(在各领域都有杰出成就)。②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③世界领先(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④影响深远(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的进步)。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匿名用户
2013-11-23展开全部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2唐朝对外交往活跃3遣唐使和留学生 4鉴线—?),字孤云、海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回国后,崔致远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7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8玄奘西游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