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一天,记者登上空军航空兵某师加油机,目击了加油机在演练中为航空兵突击机群空中加油的全过程。
这个师指挥员余继军像往常一样,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很快,战斗起飞准备完毕。长机驾加油机腾空而起,按规定时间向预定地域机动。
空中加油对加受油机性能和飞行员综合要求很高,且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战机着舰和双机编队落地同属世界公认的高难课目。
据介绍,1923年4月的一天,美国陆军用两架小型飞机在飞行中靠人工抓住导管,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空中对接加油。然而,这些试验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越南战争是战争实践中首次大规模实施空中加油的开端,从战争爆发到停战的9年零2个月时间内,美军进行空中加油80万次;
1986年4月15日,美驻英国的24架F-111战斗轰炸机,由加油机进行8次空中加油,绕道7000多公里,空袭了利比亚,首次依靠空中加油成功进行远程精确打击;
1995年6月,美国空军3架B-1B战略轰炸机从戴维斯空军基地升空,先后实施6次空中加油,连续环地球飞行一周,并宣告空战领域已经进入“全球战场”的时代。
加油机在高速奔袭。机舱内轰鸣声很大。机组人员静静地精心操作仪表向预定空域会合。
奔袭,奔袭。很快,加油机穿云破雾,准时到达预定的安全加油空域。几乎同时,空军歼击航空兵某师机长谢凤良,带领密集编队的某新型歼击机机群从千里外的远程奔袭也恰好飞了过来。
这一次,双方飞行员凭过硬技术,让会合相当出色!此时,加油机和歼击机会合时间误差仅0.01秒!而演练中规定的误差是3秒即为满分。
加油机和受油机会合后,慢慢靠近,开始对接。从舷窗看去,加油机和两边受油机像是重叠在一起,受油机飞行员的脸已清晰可见。歼击机带着细而弯的受油探头飞到加油机机翼后,像深情的女子追逐着空中美男。
加受油机间距离越来越近,高度越来越小,机身间仅相距十几米,加油机翼尾涡对受油机影响骤然加大。
加油机飞行员迅速修正航向,受油机飞行员也同时迅速反方向扳动操作杆,保持飞机稳定的状态。在紧张调整过程中,飞行员们始终从容、自信。
其实,这种自信来源于他们的实力。中国空军空中加油虽起步晚,但起点高,进步快,短时间内便实现重大突破。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首席加油机试飞员申长生、张海首先进行了探索。经过近百次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油量等风险难度较大的对接试飞。那一年试飞员申长生、张海加油机组与常庆贤受油机组首次在蓝天上完成了战略对接。中国成为继美英俄法之后第5个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
“拖曳软管!”随着后舱加油员的口令,加油机伸出加油软管。软管像一只水母,伸出长长的花朵般的触手,在空中摆动。
此时,歼击机飞行员既要瞄准加油管,又要操纵不停颠簸的飞机,修正涡流带来的偏差。当战机逐渐靠近加油软管时,受油机对涡流作用形成的扰流,使“伞”状加油口在机舱侧前方更加摇摆不定。
在这种情况下,受油机的速度既不能慢,更不能快。速度慢了,长时间对接不上,将会使受油机的机内燃油耗尽,不但完不成机动作战任务,而且会带来重大损失;速度过快,加受油机相对速度大,不仅会损伤加受油管,还可能导致空中相撞的严重飞行事故。外国空军就发生过多起因为飞行员心理素质差、技术不胜任造成加油机与轰炸机相撞同时坠毁的重大事故。
歼击机正以很低的速度差靠过来,细细的接油口像锋利的针尖,似乎要刺破加油机。看到受油机在加油机巨大翅膀的阴影下平稳飞行,记者既有一种压迫感,同时也为科技的力量所折服。
机群仍在高速飞行。加油软管在向受油机招手,可要精确对上这摇摆不定的细细的软管,谈何容易。记者想起登机前一名飞行员说的话:“这就如同做像绣花一样的精细活。要把受油管这根针穿上加油软管这根线,人和装备都要具备实现精确的实力。”
接近!接近!随着“嚓”一声轻响,加油机前舱仪表盘上左右红灯几乎同时亮起!两架歼击机和加油机对接成功!
对接后,加油机和受油机的附加阻力均增大,受油机飞行员继续加大油门,保持平飞状态。
“开始加油!”加油员一声令下,前舱加油绿灯同时闪烁。此时,空中飘动着的洁白云朵,机下有绿油油的原野和碧蓝的大海。在这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中,加油机和受油机正深情地拥吻。加受油机继续同步向前飞行,航油则通过加油软管迅速导向受油机。数十秒后,数吨航油同时加注完毕。
“回绕软管!”随着口令,加油机迅速收回加油软管。随之,新战机也迅速脱离。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编队里,某团团长李景高率领另一战机编队也很快完成了加油。曾经,为了实现空中对接,他们从双机超密集队形编队到4机超密集队形编队,从能见度几公里会合到能见度几百米会合,从低空对接到高空对接,一项项新的纪录被勇于挑战的蓝天骄子们刷新……
精湛的操作技术使加油机和受油机得以完美配合。记者算了一下,从机群会合到对接、加油、脱离,前后仅用了几分钟。
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空中加油机为空中突击机群对“敌”纵深重兵集团、指挥所和防御工事实施火力打击赢得了时间。加油脱离后,战机机群如离弦之箭,直扑“敌阵”。很快,“敌”一个个目标在炮火中灰飞烟灭。(摄影:余继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CK365测控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CK365测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CK365测控网,转载请必须注明CK365测控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LabVIEW是一种程序开发环境,由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研制开发,类似于C和BASIC开
从应用场景维度分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是推动目前工业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的最大动力,83%的工业
单触型传感器与划擦型传感器是两种新型固态指纹传感器,都是通过在触摸过程中电容的变化来进行信息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