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护工要照顾10名老人1家养老院要几个部门管

2019-12-03 08:49

  “从我们调研来看,1名护工至少护理10名左右的老年人,而且这些护工大多数都是没有固定职业的中年妇女,文化层次比较低,没有经受过专业的培训或者取得资格。”昨天,在市政协“完善基本民生制度,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专题会议上,多名政协委员聚焦养老问题,从养老床位均衡配置、专业护理人员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57.79万人,占总人口的31.6%。目前,上海有60万老年人需要照顾。

  医养结合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专职副主席陈芳源调研发现,医养结合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多头管理”。具体而言,民政、卫生、社保,社会组织等,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当中,多头管理,使各个部门对政策的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

  陈芳源发现,护工队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收入每月三四千元,工作量大、流动率高、后继乏人,也是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陈芳源呼吁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对于专业照护人员也要有长远的培养规划。同时通过多重渠道,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我们必须建立长期的照顾服务体系,编制这些人员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鼓励大专院校设立老年照护专业,也可以引进一些外省市护理人员,加快中层次照护人员的培养。”

  除了照顾人员缺乏,养老床位的配置不均衡,也是个问题。每年政府都新增养老床位,但张怀琼委员调研发现,中心城区一床难求,远郊地区的床位空置率却很高。他说,某远郊地区的两个养老院的床位的空置率,达到50%,“其中有一个养老院,如果算上新增床位投入,空置率要达到72%”。

  张怀琼建议,要从市级层面对新增养老床位进行统筹,这样有利于不同区域养老床位,向其他区域开放。“中心城区是不是能够和远郊地区合作,联合建立一些纵向共赢的养老床位?这样就能解决中心城区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上海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理事长丁勇有12年的从业经验,他说一些失能老人、“悬空老人”,还享受不到长者照护中心和夜间照护机构的服务。尤其是需要全天候照顾的失智失能老人需要家政服务,一到春节长假便雪上加霜,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丁勇建议,成立一个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信力比较强的上海长期照护中心,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以便服务于全市的家庭需要。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