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隐私」可能需要部分放弃;「梗」也可以成为投资的源动力?「羊群效应」是什么?

2019-03-04 08:11

  :一种从众行为,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品牌语境下,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中一部分人开始关注某个东西的时候,整个群体就像传染一般,所有人都开始关注。

  而所谓潮流,其实就是当我们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时候,研究了一些新潮的东西,其他竞品看到后立马也去研究这个潮流。这个现象在营销圈存在,在其他领域,包括我所在的投资圈也时有发生。

  而急于紧跟“潮流”,盲目地陷入了“羊群效应”,则是做品牌及社会化营销的一个大忌。

  汽车的分时租赁解决的是十到五十公里的用车需求,在这个阶段用分时租赁是最划得来,最有性价比优势的。

  中国目前有3.5亿人持有汽车驾照,但是私家车数量只有1.1亿。高达两亿持有驾照的人有自驾需求但没有车,按照行业内百分之五的渗透率测算,全国的市场规模大概在六百多亿。

  分时租赁在一个城市发展的好不好,主要看几个条件。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城市的交通情况,整个城市的教育水平,人口总量,包括自驾用户的密度、旅游场景、停车空间。像是重庆、深圳、海南这样的二线城市,是接下来大家重点要关注的。

  内容载体一直在发生变化,比如从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一直到现在的直播。看似是载体的变化,但实际则是内容本身所承载的信息丰富程度的变化,也就是「信息密度」的急剧上升。

  举例说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发一个文字或图片的朋友圈都是简单、自然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播一段非常好内的内容。信息加剧导致的结果是对内容制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两年相对比较火的APP:足记、Nice、FaceU、B站,足记最早的产品形态是在图片上加字幕,标签是Nice做的,滤镜是最常见的,所有关于图片美化的产品都在做滤镜、弹幕。

  在产品功能层上,我们看这几个产品在过去几年做的对的一点,就是内容再加工:基于已有的内容载体上进行再加工。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产品端的展现,这些东西最后就是一个事情:信息密度的加大,在原有信息内容本身上再加一次深层次的内容。

  我之前做投资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上能够产生“梗”的地方都是可以投资的。比如说暴走漫画、B站、今天的微博、今天的直播(比如说前两天的“皮皮虾”,大家每天都在说的“666”都是直播平台产生的「梗」)。产生梗的地方都是值得投资的,原因就是信息密度加大导致了出现新平台的机会。

  在传统世界里,我们提到打车,会想到滴滴、Uber等公司作为中心来协调相关服务和资源,它们是整个生态的核心。但在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协议,用一套软件代码来规定游戏规则,在永不间断的公共区块链平台上完成所有协调任务。

  现在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受益者,通常都有某种网状结构,有非常强的黏性,具有网络效应,同时他们的游戏规则也有固定属性。如果能把这些游戏规则抽象出来,能不能建一个区块链上的更有效的平台?

  个人觉得三四年间,会出现一个至少在一个领域里广泛应用的,基于区块链的类推特、优步工具。应该不会太远了。

  有一个运营商朋友曾经跟我说:我们手里什么数据都有,比如网民当天访问最多的网站,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被购买最多的商品,点击最多的一篇文章,等等,你想要什么都有,只不过我们还没想清楚怎么经营这些数据。

  在这样一个永远在线的时代,只要你使用联网设备,你就无时无刻不在贡献你的隐私给各种各样的服务商,你不知道哪一个服务商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出卖了你。但你会因此放弃使用联网设备吗?

  欧盟拥有5亿多人口,远多于美国,但整个欧盟却没有诞生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过度的公民权利保护,实际上束缚了欧洲公司的手脚,让它们在自己的主场都难有所作为。

  有时候很难说,这种保护,到底保护了用户的权利,还是剥夺了用户的权利。今天的互联网服务越来越依赖对用户隐私数据的掌握,如果不知道你的当前位置,就无法向你推荐周围的餐馆;如果不知道你的家庭住址,就不可能给你送外卖。

  永远在线时代需要与永远在线相适应的隐私定义和隐私政策,用僵死的隐私保护政策,去扼杀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其实最后很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级上损害了公民权利。当然,宽松到像中国这样几乎完全视隐私如无物,也实在是宽松过了头。

  为了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你愿意(部分)放弃自己的隐私么?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

  原创文章,作者:Shirley。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在中国,符合伦敦这样高密度、快速发展、部分居民没有私人停车位的城市不在少数。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