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市场最大、发展最快的互联网经济体,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27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却面临金融科技滞后带来的后劲不足问题——银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乏力,融资和贸易效率受限。
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政府,都盼望一股数字化科技外力,打通束缚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平安金融壹账通正是这股力量。
区块链技术领先全球,手握逾3000家金融机构资源,和为全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智能营销、智能产品、智能风控等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不少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而言,金融壹账通已成为融通贸易的“主动脉”。
风起青萍之末。身居全球金融科技版图重要一角的金融壹账通,诞生于平安“不断折腾”的创业精神。
四年前,中小企业在中国还是不甚起眼的存在。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央行拥有信用记录,没有人愿意去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手握顶级大客户资源的大银行无暇顾及这部分客户,而资金池相对较小的中小银行又忌惮于极高的违约风险,只能“望洋兴叹”。
及至201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高达98%,但对应的放贷比重却仅占1%;和发达国家80%的贷款覆盖量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仅为18.7%。那时,少有人相信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观点: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们,而是那些在GDP中占比最大却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
已将创新融入骨髓的平安集团,敏锐捕捉到了这片蓝海。过去四年,平安金融壹账通一直在啃“硬骨头”,运营中国最大的私人信用系统之一——这个系统能覆盖75%在中央银行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在金融壹账通的区块链平台上,聚集了约114万家中小企业,其中21%的企业授权壹账通每天实时读取他们的财务系统,因为他们相信金融壹账通能改变以往的传统偏见。
基于这些数据,金融壹账通建立起了国内金融行业独有的数据模型。当这114万家中小企业想向壹账通系统内任意一家金融机构(合约3300家)申请贷款时,他们能授权银行查看公司的财务记录,证明他们风险很小。
这114万,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主体。平安尊重了这部分“微小的力量”。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加入,平安金融壹账通链接起来的力量已令人仰止。
“链接”是金融壹账通发展的重要路径,用核心技术和大数据打造平台,链接企业与银行,所形成的效应如同滚雪球:链接资源逾多、生态圈越大,创造的价值也呈指数型增长。
外界最为好奇的或许是,这家新兴科技公司要有何等能耐,才能说动3000多家金融机构入局?其关键在于人才成本高居的当下,每家金融机构各自为政构建金融科技能力,成本高且资源浪费。国有大行每年可以有上百亿元预算投入在IT系统上,而对于大部分四线城市的银行机构和县级银行、村镇银行,无法构建庞大的技术团队。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前沿技术,研发投入更是数以亿计,中小银行只能望而却步。
而过去十年,平安累计用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多达500亿。这些资金用于帮助传统金融业务降本增效,强化风控,不断提升竞争力。平安金融壹账通构建了完整的金融知识图谱,并能提供超50种智能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无限接近百分之百的生物识别技术、国内最大金融云平台的规模以及实现10万笔交易/秒区块链技术等。
“毛细血管”、“撒胡椒面”、“七连发”,这些都是当下流行的金融热词。它们指向的是同一核心“扶持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十分明晰的信号是,国家正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融资,以助其快速发展。2019年加速政策落地和金融创新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