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医疗健康服务的基础保障和导向作用,进一步转变衡水市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健康衡水建设,市政府印发了《衡水市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监管和保障体系持续创新,医疗健康信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共享应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智慧、精准,服务质量与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带来的实惠。
《方案》结合当前我市医疗发展环境,切实提出了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八项重点任务,即:构筑协同高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推广“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推进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动能;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其中,在推广“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方面,《方案》提出,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可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允许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医师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允许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所有在线开具的诊断和处方须有医师电子签名,并建立患者电子病历;到2020年,市直至少建设1家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通过市级、县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推进区域120指挥调度系统、院前急救车载监护系统通过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做好患者信息规范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等工作,实现急救窗口前移,提高急救效能。建设省、市、县三级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系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断延伸,逐步建立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以县域医共体为依托,在县域内积极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到2020年,全市6个贫困县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推进中医远程医疗服务。推进移动医疗应用,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现为居民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侯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利用互联网提供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重点加强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在线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为孕产妇提供健康监测与管理。在保障健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面向全市居民和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服务,引导群众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向公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流行预警和防治知识,以及营养健康等公共卫生常识。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开展“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家庭医生在线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处方延伸等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重点加强对已签约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
对于百姓关注的医疗支付以及医保问题,《方案》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支付流程,改善结算模式,逐步拓展覆盖社会保障卡支付、居民健康卡支付、银行卡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的在线支付功能,推进“一站式”结算,探索实现多卡通用、脱卡就医,为患者提供多种在线支付方式和更加便利的服务;继续扩大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将更多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建立健全我市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促进形成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积极研究推行电子医疗收费票据措施,确保群众能够便捷获取。
结合当下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动能,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等,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鼓励医疗机构探索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以及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支持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应用,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际检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性病筛查、主动干预。(张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