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特辑】专家解析2018年高考作文题:既立足当下也着眼未来

2019-04-03 12:07

  原标题:【高考特辑】专家解析2018年高考作文题:既立足当下,也着 眼未来

  2018年6月7日上午11点30分,高考语文科目正式结束。紧接着,专家对2018年高考作文题作了解析,下面请跟着正道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新闻()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国家级骨干教师张心科;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红波,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海云,河北省优秀教师、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上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余党绪,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六中语文教师肖刚,以及著名作家叶开对2018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了点评。

  其中,李海云表示,从各个省市的作文题来看,对考生阅读面、思考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察都有所涉及。

  材料作文:大致给了中国2000年至今发生的一些事情、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有7、8个事例,选择角度写一篇文章,想像一下这封信可以封存到时空胶囊内,给2035年18岁的人读。

  张心科:这道题紧扣时代,背后暗含着宏大的时代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时代发展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意识;同时题目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根据现实对未来作出预测。

  张红波:漂流瓶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创意,但要罗列过去18年的大事,且又需要在罗列的过程中理清头绪,最后用比较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考生而言,其实并不容易。

  肖刚: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是又有所创新,比如在材料之后要求之前加入了“引导语”,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并引导考生在“引导语”范围内作文,有效避免了考生在审题环节的天马行空。

  今年的作文题目与2017年高考作文相比,更加凸显了个体命运与国家时代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材料提供了从2000年至2035年的经典核心事件,为考生写作提供了重要思考路径,如“世纪宝宝”“汶川地震”“互联网”“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等。

  余党绪:命题者在社会需要与语文学科的考察之间,做了不错的平衡。该题梳理出来的一串“大事年表”,正好是今年的考生们身历过的或者将要经历的事件,他们注定是这一历史变迁的见证人和亲历者。相应的,这些事件也构成了这“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题目要求根据这些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实际上就是希望考生能将个人的生命轨迹和人生路径,与新世纪的洪流和新时代的国运关联起来,思考个人国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素材: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段作文。

  张红波:这种材料相对冷门,但从材料中可以生发的角度其实不少。不管是哲学层面的多与少,重点与非重点,热门与冷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重点关注人群与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人群;抑或是某一个事件中的受伤害者与次伤害者……题目给考生的延展空间相对较宽。

  张丽钧:这道作文题象征意味极强。它其实是在讲对于人生短板需要重视,不要让短板毁了一生,孩子们从这道题中也能找到兴奋点。这是一道高区分度的作文题,善于从思考的孩子能想到很多,不太善于思考的孩子或许写不出什么来。

  材料作文: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张心科:围绕三个标语写作,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时代的变迁,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具体表现、典型事物等;二是展现了时代主题变化,从经济到生态再到“新时代”的综合发展,体现了改革是一个逐步扬弃的渐进过程。

  李海云:以国家宏观发展为背景,结合标语,以小见大,在这个人生关头把自己放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在的背景下,对于这个年龄段有理想、有朝气、有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来讲是一种很好地引导。但这个也可以区分眼界,思维和胸怀等的差异。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叶开: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非常有匠心,体现了命题者的思考。这个命题切入了社会、文化、心理深层,如果能少加梳理思路,会很有发挥空间。现在高考命题上,过去那种“励志”“抒情”的导向越来越少了,更多进入社会现实,进入文化与内心,其实也是鼓励考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命题思路改变,未来的考生一定要注意,语文老师也要注意。这个题目也比较容易发挥,不太会“偏题”。只要考生能从自己内心出发,逻辑合理、清晰表达自己对现在和未来的愿景,对自身的定位,就会是一篇好作文。最重要的是,不要套题,不要套路。请记住我总结过写作的八字真经:“真情实感,准确自然”。

  张红波:以往我们经常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往往落脚点在个人身上。这个题目反其道而行之,又贴近现实生活,且有利于弘扬社会的正能量,赞一个。

  李海云:上海的“被需要”的问题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从奉献、荣誉、服务等方面去写;第二,从心理健康方面,被需要是价值感的体现,但是自我价值感的满足主要靠自己。

  张心科:和2017年“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相比,今年命题有很大进步。因为去年的题目虽然显得很辩证,学生也有话可说,但是写起来比较容易,就是将“乐于接受”和“不以为然”的合理性均分析一下,然后综合起来。虽然辩证、全面,但是虽然有自己的立场,但是缺乏自我独立的判断。今年的命题要求考生虽然要从两方面去想,但仅就“被需要”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所以,今年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张心科:北京卷这几年一直秉承体现宏大主题的命题理念,“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过于直接和严肃,不像全国卷I把类似的主题暗含在一个有趣的话题之中,而且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这样学生感觉亲切,能驰骋想象,积极探讨。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比如雕塑,基因等都是语言,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请以此为线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张心科: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体验、认识生活。同时,这道题也引发我们关注“作文语言贫瘠化”问题。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许多陈话、套话、假话、空话,还是因为学生远离生活,因为没有经历、没有体验,所以就会用趋同、简单的词语来表述,就像台湾作家黄春明说的,“我们小时候要去放风筝,得学很多动词的,得把一个树或竹子砍了,然后刨干净了,然后切,然后再剪,然后再粘……大概十几个动词构成了一个风筝,然后才可以放。现在小孩子就一个词,买!整个复杂过程全都消失了,接受方式变成了一个词汇。”所以,学生不能只呆在书本中,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周围的世界,让自己的体验、知识丰富起来,相应地,语言也会丰富起来。

  张丽钧:往年江苏常有“特立独行”的作文题,今年这个反而“较为出彩”。建筑、雕塑、音乐都是一种语言,比如说一个特长生,常拉小提琴,那就可以写小提琴上的语言,对一个体育生来说,那体操也是一种“语言”——这道题能够打开孩子们的思路,引领孩子找到自己能够感觉到的兴奋点,触发灵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张红波:这种题目比较容易把握,但要写好有一定的难度。其实材料给了考生比较明显的启发,可以从物质层面入手,可以结合个人真实生活体验,也可以与时代大势相结合,但切忌没有重点和倾向性的平铺直叙。

  张心科:一是显得很有文化品位,展示了“器”的多重文化内涵;二是角度多元,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发掘其中的涵义,如包容、成全、担当等。

  张心科:中学生难以把握,学生审题难度较大,如果能提示学生如举办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体现这种新时代浙江精神的表征性事件,学生就会从具体事件探讨宏达主题,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作文流于空泛。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