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下午 1 点,李想在理想常州工厂正式公布了理想ONE 的价格。和去年发布会公布的一致,全系顶配,一个价格:
理想ONE 有 6 种外观颜色(白、银、黑、灰、蓝及 Baby Blue),3 种内饰颜色(白、棕、黑),3 种轮毂样式,除 Baby Blue 的漆面需要多加 1 万元外,其余全部免费。
李想和理想团队花了四年时间证明:将互联网领域先进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能力融入汽车行业,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会对行业竞品形成碾轧性的竞争优势。
在售价公布之前,我们已经在工厂进行了理想ONE 试制车的试乘体验。我们如何看待这款车?标题就是答案:一场「实而不华」的产品实验。
对于理想ONE 预订用户,或长期关注理想的潜在车主们来说,比起价格,大家更好奇的应该是产品本身的细节、试乘体验的感受。
在试乘现场,我们乘坐 ONE 连续测试了长直线性能路、搓板路、不平整水泥路、涉水池等多种不同路况,随后马不停蹄分别乘坐沃尔沃XC90 和雷克萨斯450h(市面上最好的混动SUV)等同级SUV车型经过了相同路段进行对比。
可以负责任地说,理想 ONE 的通过性、底盘、悬架在上述路况下的表现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几乎每一项测试体验都好于同级竞品。考虑到这是一台试制车,距离量产车还有三个批次的迭代,理想ONE 的完成度让人印象深刻。
42HOW 自驾特斯拉Model 3 前往工厂,所以我们对理想ONE 的 6.5s 的百公里加速有着充分的预期。
如果有朋友对增程式混动系统不是很熟悉,大家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这篇文章:三分钟了解增程式电动车。
整体的加速体验足够平顺,重点说说 NVH 的表现。首次急加速时空调处于开启状态,以至于我们完全没感觉到增程器是何时介入的;在第二次关闭空调的加速过程中,增程器介入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大致相当于燃油车发动机转速维持在 1000 转时的表现。
车和家总裁沈亚楠的说法是,虽然不及纯电动安静,但 ONE 的 NVH 表现优于同级别最优秀的混动车型。
下面详细讲,先从造型说起。ONE 的实车看起来一点都不「新造车」,增程电动的动力总成决定了它会保留巨大的进气格栅,与任何一款燃油车无异。
官方投入精力打造的,标志性的贯穿式大灯在实车上并没有那么引人注意。两侧的LED大灯、贯穿式灯带、六边形进气格栅织网、随着通风口向两侧延伸的线条、前置摄像头、车牌下方的毫米波雷达和一左一右的超声波传感器、再加上机顶盖镌刻的金属 Logo,共同组成了理想ONE 的前脸。
来到侧面,整个车身姿态挺拔,线条的过渡非常有气势。同样一点都不「新造车」的常规门把手把整辆车的酷炫属性拉到了冰点,但同色轮眉提升了观感的一致性。
尾部的贯穿式尾灯放在 2019 年已经是烂大街的设计,底部移除的排气口暗中诠释着它新能源车的属性。
从实车来看,理想设计团队照顾到了 ONE 的每一个造型细节,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能看到精心修饰的痕迹。唯一的问题是,这款车看起来不够酷。与其他新造车公司打法迥异,在设计层面,理想没有试图讨好追求独特、前卫的年轻人。
在面对消费者时,理想ONE 没有当下纯电动车充电设施不完善、续航里程衰减之类的短板,它不必跟新锐的新造车友商竞争,它具备直接 PK 同级燃油 SUV 的产品素质。
进入车内,这套去年发布会后引发热议的四屏交互系统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要说明的是,因为系统还不够完善,我们没能体验到理想ONE 语音助手 Wiki。除此之外,这套系统的完成度已经很高。
无论是 UI 的细腻程度、配色、系统响应速度和流畅性,还是操作逻辑甚至已接入的第三方内容服务的融合度,理想 ONE 的车机表现都超过了市面上绝大多数已交付的新造车产品的车机水平。
考虑到李想由互联网出身进入新造车领域,我们理应对理想的车机水平抱有更多信心。也许是先交付的竞品拉低了我们对新造车产品的预期,使得理想只是合格,就已经鹤立鸡群。
中控之外,所有手能触及的表面都做了皮革包裹,座椅的支撑性很好,舒适度不错,但试制车稍稍偏软,不知道量产车会不会再做调整。
双扶手二排座椅的舒适性、座椅中间通道的通过性让人印象深刻,李想本人的说法是「和新款 GL8 一样宽」。
内饰做工、舒适度、空间、细节处理,你很难挑得出什么问题,却也找不到任何一处像 Model 3 空调出风口那样前卫又精妙的创新设计。
刚刚造型的总结可以再来一遍,理想ONE 的设计风格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相反,你能看到设计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努力,但它确实无意迎合和讨好年轻人。
实际上,这是由理想ONE 的产品定位决定的。4 月 3 日,李想发微博介绍了理想ONE 的部分配置,整条微博的主旨在最后一句:务必满足奶妈、奶爸们的需求。
这条微博道出了 ONE 的目标受众和产品定位:70后、80后乃至 90 后的二胎家庭需要的电动车。
关于试制车实车的感受就是这些。对于更加青睐前卫风格的媒体来说,理想ONE 的评价就是四个字:实而不华。
一方面,在过去一年多我们从新造车阵营的先行者身上认识到了造车门槛之高;另一方面,也对理想团队本身存在担心。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对比,最头部的新造车公司团队规模已经接近万人,而理想团队大概是前者的 1/5。
考虑到理想要驾驭技术难度更高的增程路线,随之而来的 NVH、空间布局、工程挑战都直线上升。我们对理想ONE 的预期也随之不断调低。
但试驾表现说明,理想ONE 可能是新造车阵营产品表现最接近发布会 PPT 承诺的车企,它的部分表现甚至优于竞品的量产车。按照这个进度,Q4 交付的时候,理想有机会成为第一家交付即兑现发布会 PPT 承诺的新造车公司。
再次审视这款车,理想ONE 身上看不到任何一处领先业界的硬核基础技术创新,这是一款没有任何噱头元素的新造车产品。每一处设计、每一项配置、每一个考量都是为了功能服务。大到「没有里程焦虑」的增程技术路线,小到干掉「对降低风阻毫无作用的隐藏式门把手」,以更加便利稳定的传统门把手代替。理想 ONE 身上处处体现着「实用主义优先」的原则。
我们可以再谈一个细节。整车 OTA 让车辆有了生命力,这是智能汽车最显性的一个特征,但中控的黑屏死机又会给行车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理想ONE 以久经考验的德州 J6 芯片 + Linux 驱动仪表和车辆控制屏,以高通骁龙 820A + Android Automotive 驱动中控和副驾屏,解决信息娱乐和行车安全需求,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这些细节反映了李想的产品哲学:好的用户体验不应该是激进、酷炫的设计和信息 & 服务过载堆叠而成的。真正的用户体验提升在 BOM 成本上的增加微乎其微,但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去思考和打磨。
即便身处新造车阵营,理想也是一个绝对的异类。它不关心同行在做什么,也无意关注业内流行元素。就像前面提到的,由于产品定位的关系,理想甚至无意关注更乐于接受新品牌的年轻人的喜好。
李想试图用理想ONE 证明:在这个行业,一个拥有最高定义权限又事无巨细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打磨的超级产品经理是多么稀缺。
说到接受新品牌,理想的产品实验更大的看点还在后面。作为关注每一家新造车的媒体,理想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是一家不做或接近不做品牌传播的公司。
2018 年 10 月 18 日的发布会后,这家公司立刻「沉」了下去。我们再也见不到任何关于产品信息或业务进展的更新,直到今天售价公布。
理想的打法是如此的极端,奔驰宝马特斯拉蔚来都有鲜明的品牌主张。在理想身上,我们看不到鲜明的品牌主张。或者说我们很难接受「好看 + 好用」作为一个新品牌的品牌主张,而这两点却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部分。
极低的品牌声量 + 正向的创始人形象 + 精确定义的产品,把理想的品牌圈定在了少数品牌发烧友群体内。
这就要求理想ONE 必须具备足够强的产品力和可靠性,才能让品牌发烧友进行二次乃至三次传播,让理想ONE 的后续销量变得可持续。这可能是第一款不借助任何外力、完全靠口碑支撑销量的产品。
4月11日,蔚来上海的第三家蔚来中心在万象城开业,比开业更重要的,是蔚来终于公布了2019续航升级方案。 虽然城市通勤问题不大,但一到…[详细]
4 月 11 日,吉利汽车在狮城新加坡正式发布了主打新能源车型的品牌——几何汽车,同时还公布几何汽车首款车型几何A的售价:补贴后15万–…[详细]
4 月 10 日下午 1 点,李想在理想常州工厂正式公布了理想 ONE 的价格。和去年发布会公布的一致,全系顶配,一个价格:补贴后32.…[详细]
在 2018 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曾撰文介绍保时捷首款纯电动汽车 Taycan。最近,保时捷邀请世界各地的媒体对正在瑞典做高寒极限测试的 …[详细]
▌Part 1.一周指数 ▌Part 2.一周新闻 1. 菲亚特向特斯拉支付数亿欧元购买排放额度 4 月 7 日,据外媒报道,菲亚…[详细]
开门见山,今天的核心议题是特斯拉 Autopilot。 今天上午 10:28,知名车评人 38 号美系性能控(以下简称 38 号)转发…[详细]
自从 2019 年 1 月3 日零跑 S01 在水立方正式上市之后,零跑低调了一阵子,终于 4 月 2 日,零跑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媒体沟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