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张小龙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 4 小时公开演讲,有人说这还不是最高纪录,他曾经在一次微信内部的分享会上讲过 8 个小时。
所以这一次的演讲也带着些内部产品沟通会的样子,他也借着这样的场合隔空向微信团队说了一些不方便当面讲的话:做产品时,是需要独裁的。除了每天有 1 亿人教张小龙做产品,想必微信内部也有不少真正的产品经理向他施加压力。
张小龙一直说微信的辞典里没有「克制」,更多的是在做正确的事。在普遍过度营销的大环境下,微信所谓「做正确的事」可能就意味着舍弃很多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东西。
今年的公开课上,微信还设置了线下展区,展示微信生态取得的种种成绩。最特别的一个展品叫「取舍」,微信舍弃的一个个功能被写在便签页上,自下而上依次变大,俨然已经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这些被舍弃的功能,是不少应用的标配。对于为什么不做这些功能,微信也进行了官方解读。
舍弃理由:如果解决一个需求带来的副作用大于作用本身,微信宁愿暂时保持粗放。
舍弃理由:不做其它应用可以满足的功能,微信也更希望用户分享生活中的真实一面。
而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用户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舍弃理由:面对场景,才能取舍。在微信里没有离线的会话状态,微信里不说「再见」。
舍弃理由:面向场景做设计,比如车载场景的语音消息自动播放,而不是做一个全场景应用的功能。
当然,这远远不是全部,知晓程序还整理了一些用户想要但微信没有做的功能,其中一些也有微信或张小龙的官方解读。
张小龙:当所有小程序都疯狂发通知时,就会对用户造成困扰,小程序的通知也会被淹没在更多的通知中。
「我们思考问题时,往往并不是从 B 端开发小程序这一端考虑,而是从 C 端用户出发。」
张小龙: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朋友圈和相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同一张照片,应该既可以放在个人相册内,作为用户过往生活的记录,也可以放在朋友圈内作为动态展示出来。
如果重新来做一遍朋友圈,张小龙会把这两个功能分开。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允许用户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目前已经有超过 1 亿人主动打开了这个功能。
如果换设备或登录微信网页版都显示之前的聊天记录,一旦别人在其他设备登陆你微信,所有记录都会被看到。在隐私和便利性发生冲突时,微信优先选择保护隐私。
微信公开课的 4 小时长谈中,张小龙引用了博朗首席设计师 Dieter Rams 的十大设计原则,这些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也被他运用到了微信的产品设计中。
其实早在 2015 年,微信的产品经理曾经在一次由风投机构 Andreessen Horowitz 主持的海外论坛上分享过微信的产品原则。现在看来,这些原则依然贯穿在微信的产品设计中,也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微信的取舍。
正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微信在处理隐私和便利、发送方和接收方冲突时,会选择优先保护隐私和接收方体验,舍弃自动同步聊天记录、消息已读提醒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面对信息流和用户订阅排序的争端时,微信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前者,张小龙甚至抛出了不知信息流为何物的言论。
即使订阅号在之后改为所谓的「信息流」,依然是按照用户订阅的公众号的更新时间排序,和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完全不同。
直到今天,微信依然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沟通工具,工具存在的目的就是让用户高效沟通,其他功能推出与否,会围绕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工具的本质以及用户需求来取舍。
希望你能以产品经理的角度来判断这些功能最是否会上线,会以怎样的形式上线?或者这些功能为什么不会上线?对于不在系列清单中但你认为有需求的功能,同样欢迎讨论。
2017 年,马化腾曾经在朋友圈透露过微信正考虑推出付费阅读,但这个功能至今未上线 人的超级微信群及增强群管理功能
微信群已经有过多次进化,最初微信群人数上限为 100 人,用户拉群时也无需群成员同意。
在公开课上,微信 AI 团队介绍了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为核心的微信智言对话系统「小微」。小微整合了小程序、QQ 音乐、企鹅 FM、即时通讯等腾讯生态能力及第三方生态内容。
▲ Siri 已经可以回复直接微信,而微信会更进一步,进一步激活微信生态吗? 图片来自:Bloomberg/Getty Images
在字节跳动推出的社交软件——多闪的发布会上,其产品负责人介绍了很多和微信类似的产品理念,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摆脱社交压力,回归亲密关系。
01-19 12:04国外网友迷上「叠衣服」,这是一种健身房办卡式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