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到来,农事生产进入繁忙时节。福安潭头镇下洋村村民们正在生态种养稻田里忙碌着。
“很快,这里的稻田可以孵化出20多万尾鱼苗,今年村里的生态种养稻田要增加到1000亩。”下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平说。
水田曾被农民视为金贵的土地,但长期以来单纯种稻的增收效益不明显,不少地方出现了水田被闲置甚至抛荒的现象。3年多来,下洋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项目,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稻鱼共生”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路。
下洋村是潭头镇北部最偏远的村庄,与寿宁县交界。从福安城区出发,沿38公里的弯曲山路行驶到下洋,车程要1个多小时。
下洋村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农民世代伴田而居。因海拔高、山田坡度大,不只农机上不去,连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难。
山区梯田种稻也有其天然优势,这里植被丰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梯田有着原生态的自流灌溉系统。即便如此,村里依然面临种植效益低、谁来种稻的大问题。“下洋每走一位老人,就要荒了一片地。”当地农民如是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在下洋,不抛荒意味着必须种上水稻,没有水稻,下洋梯田将不复存在。”林建平说,正因如此,尽管种稻不赚钱,村里许多60岁以上的老农依然在田里忙活,有的还流转了别人家的土地来耕种。
鉴于许多农户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村两委组织大伙到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实地考察“稻鱼共生”模式。村两委还牵头建立了百亩“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项目,成立了田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洋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6年,下洋村投入资金200万元,折合成百股认缴出资。村党支部发动种养大户入股合作社,村民占股90%、村委占股10%。
农户还可以土地流转、劳务出工等形式入股,获得收益后,按比例进行分红,形成了“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当年春季插秧时,村民在流转的300多亩水田里投放10万多尾鱼苗,“稻鱼共生”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