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互联网逐渐成为影视节目的“主战场”。在6月11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上,如何做出一档适合互联网传播的节目,是业界共同关注、着重探讨的话题之一。
不少人用“网感”来形容一部剧集的受欢迎程度。在注重互动体验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引发弹幕与讨论的剧集,无愧于“网感”一称。有意思的是,近年,“网感”加身的剧集正在发生改变:最早一批因奇情虐恋、猎奇搞怪、破绽百出的内容被观众广为讨论的剧集,正让位于具有生活质感与美学追求的品质剧集。前不久热播的《都挺好》与《大江大河》就是典型,两部作品的弹幕很多,其引发的围绕剧集的巨大讨论声浪,甚至盖过同期更具网络话题潜力的偶像剧集。
在业内人士看来,好剧替代雷剧,站在网络传播的风口,体现出“网感”表达向创作本质的回归。这背后的创作理念升级值得称道:与美感、质感相背离的所谓“网感”如昙花一现,回归做好剧的初心,用鲜活的人物与真实的生活引发共鸣,才能引发观众的传播与互动。
边看剧边发弹幕,看完后再搜个剧集相关网络话题,看一看自己的“兴奋点”是否与“同好们”一致。媒介即内容,随着观看介质的改变,人们的观剧习惯也在悄然改变。弹幕量与网络话题度,随之成为衡量一部剧作受欢迎程度的指标之一。“网感”一词也应运而生。几年前,在某大型网络平台的节目发布会上,一位每年经手大量网络剧集方案的平台管理人员,用这样一个词汇来形容能够撬动网络话题的剧集。至此,这个极具概括力的词汇一炮而红,在不少影视剧提案PPT中频繁出没。
“所谓网感,就是一种快餐式的表达,随时能够拿得起,又随时放得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初一批‘搞笑段子剧’,注重即时的表层娱乐效果,普遍有精神含量不足的问题。”网络剧导演吕行分析。
“网感”最初与易于传播的形式属性有关,但渐渐地也演变出一套相对可控的所谓方法论。比如,找到极具话题的青年偶像演员加盟,便可轻易收获大量情节之外的热搜;再比如,凭借血腥的奇观场面刺激观众的感官,收获热议;更有甚者,会在剧集创作中故意留下一些逻辑漏洞,以撬动观众“吐槽”。
久而久之,“网感”成了一个同“表达美感”“生活质感”相悖离的概念。靠着这套“方法论”制造的所谓爆款,可能一时成为全民话题,却终究难以产生正向口碑。“刻意营造的‘网感’虽能撬动一定的讨论量,但这些话题的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将‘网感’作为创作依据,就好像为了匹配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而去创造一辆汽车,对创作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导演五百说。
《都挺好》《大江大河》等充满生活质感的品质剧集,受到网络热议,更新了人们对于“网感”的认知。有业内人士从中总结,极致人物表现出的生活质感,已经成为最具有“网感”的内容。
被重塑的“网感”背后展现出影视剧创作理念的升级。不难发现,近年坐拥“网感”的口碑之作,往往具有极高的“情感压强”。《都挺好》中体现的原生家庭之殇,戳中了多少“苏明玉”们的难言隐衷;《大江大河》中用倔强与执着抓住每一次机遇,为人生翻盘的宋运辉,又为多少在时代大潮中顺势而为的个体,带来了真挚的鼓舞。
“当人们发自内心喜爱一部剧集,并对其中人物产生共鸣的时候,才会不断去主动传播甚至发酵衍生剧集中的更多看点。”当年,一部《白夜追凶》获得巨大关注,点击量惊人,剧迷甚至绘制了大量关于剧中两兄弟的原创作品,这样的市场反馈,让导演五百有些意外,也改变了他对“网感”的认知。“‘网感’或许是一种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的情愫,一旦一部作品能够真实提炼出这份感动,就能获得巨大的网络互动效应。就像《白夜追凶》对两兄弟情感的极致表达,或许就击中了当下青年一代对亲情互动的向往”。
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网民超过八亿,网络成为剧集播放“主战场”的当下,传播率与美誉度的正相关关系正在回归。观众更愿意看到,深耕现实生活,具有情感穿透力的故事与表达。(本报记者 张祯希)
中汇影视创始人侯小强、《我的奇妙男友》总制片人张娜在上海电视节举办的电视剧论坛上就行业热点进行讨论。据马延琨介绍,腾讯视频的自制综艺节目已经过了烧钱的阶段,虽没有大面积盈利,但也没有亏损。
要“流量”更要质量,出于对所谓“网感”的迷信与追逐,伴随着节目数量的快速增长,创新不足的问题已经显现,跟风模仿、同质化竞争的弊病又在网络综艺中重演。从迎合受众到引领受众,回归主流价值、主流审美是破解时下网络综艺乱象的关键点。
质感提升 口碑爆棚 2017年大热网剧呈现新面貌,进入2017年,网剧大火了一把,各大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将加大投资力度,推出了多部质量堪比大片的高质量网剧,不单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口碑。重庆星光书影公司未来将投入重庆本土题材的网剧创作中,李康表示,民族的是世界的,地区的也是全国的。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互联网时代 生活质感织就 影视作品有温度接地气,在业内人士看来,好剧替代雷剧,站在网络传播的风口,体现出“网感”表达向创作本质的回归。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网民超过八亿,网络成为剧集播放“主战场”的当下,传播率与美誉度的正相关关系正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