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南京高效对接“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 整理监管事项1010项》
记者从南京市政务办了解到,为高效对接江苏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梳理南京市、区两级的监管事项清单,南京市政务办多次牵头组织全市各级各单位集中培训并上门指导,截止6月初,已完成监管事项清单的认领和补充工作,包括事项目录清单875项,位列全省第一,实施清单135项,位列全省第二。
哪些应该查、哪些不该查、怎么查、谁来查?以往对于监管老百姓心里都会“没有底儿”。“监管事项清单的梳理就是为了把所有监管的事都明确,每一项监管事项都要找到相关联的法律依据。老百姓可以明明白白知道监管的具体内容。”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南京市级相关部门全面梳理了本条线监管职能范围内的监管事项,明确监管部门、监管事项主项名称、监管事项子项名称、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监管对象、设定依据、监管流程、监管结果、监管层级等10项内容,并结合南京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确定了“南京特色”的监管事项,最终将录入信息系统,并统一管理和发布。
“以后要是相关监管部门没有按照监管事项清单来监管,老百姓就有‘依据’来‘反驳’。”该负责人表示,市政务办其实是履行对监管的“监管”,通过“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对相关监管部门的再监管。
“菜场买的菜打了农药、新房子的电梯隔三差五就坏、上了很久的学校发现没有办学资质......条条口口的问题要都有人监管,但有时监管职责、方式等并没有明确。”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监管事项清单的梳理完成,为监管工作提供了底层的数据“支撑”。每个监管事项的流转、办理、结果等全过程留痕,实现过程可追溯。该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监管人员是谁,什么时间监管的,监管行为是否越权等等会有据可循。
据了解,相比政务服务“一张网”解决“服”的问题,“互联网+监管”系统主要解决“管”的问题,改变过去事前重审批、事后重惩治、但事中轻监管的现象,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创新事中监管方式,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推动监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
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南京各有关部门完成市级自建系统改造,整合归集本部门各类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不断提高归集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将相关监管行为数据、信用数据、事项数据等推送汇聚至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同时配合省综合监管平台,开展监管大数据分析利用,实现各类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风险可预警。
关键词
本文为媒体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