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租车服务在时空上的高度分散性,使得供需信息配对在实现其服务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出租车打车方式从供需双方获取信息达成服务合约的时空关系看可分为4种:
(1)扫街巡游——供需双方同步直接达成服务意向,但由于事前无法获取信息,需要双方分别承担搜寻和等待成本,有时司机空驶成本和乘客等待成本非常巨大,甚至使供需无法匹配并实现。
(2)蹲点趴活——供需双方异步但直接达成意向,由司机承担空驶和等待成本,且只服务于酒店和机场相关人群,有时乘客在机场也需排很长的队。
(3)电话预约——供需双方异步间接达成意向,主要是在固定电话年代由公司给正在等候的司机派活,由供给方承担等待和空驶成本,且只服务于使用固话的人群;非智能手机的预约也大体属于改善了的电线)APP手机网约——供需双方同步完全信息间接转直接达成意向,司机和乘客通过移动叫车平台的APP使司机在最短时间了解特定需求信息,并使到位的时空距离最短,乘客也同时获得司机与车辆的信息并可随时追溯。
手机网约改变了传统的打车方式,同时对出租车业态也造成了重大冲击。APP打车软件不但在移动通信基础上通过定位、邀约、联络、追踪等帮助解决出租车市场供需时空匹配的矛盾,而且一并实现了至关重要的网上支付、清算与补贴、服务质量评价、职业信用等信息透明化,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对传统出租车领域的强悍影响力。互联网企业渗入出租车业的优势是使时空匹配成本大幅降低,司机和消费者都有更多有用信息并作出选择,司机减少车辆空驶,乘客则有了更多车型甚至价格的选择,高峰期或其他必要时段也可以价格手段增加供给。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不但为出租车极度分散的供求提供了高效率的撮合匹配系统,实现了更有效的服务,而且竟然具有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使准入壁垒被其有效突破,在原本相当程度被垄断控制的出租车领域成功引入竞争。于是,先有手机打车软件颠覆了原本的出租车扫街巡游模式,补贴激励出租司机抢单,一时间攻城掠地;然后平台企业转而让私家车变身为专车、快车,并引来汽车租赁企业推波助澜,更多私家车则加入有偿共乘的顺风车。这轮冲击中不但有国外互联网公司参与,本土公司更是很快显现出进取实力,全国已有约200个城市被平台公司的网约车“攻陷”。
当然,在“互联网+”的技术与营销优势迅速演化成新业态组织优势的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打乱了原有的市场规则:政府准入已形同虚设,“黑车”似乎要被“洗白”;传统出租车司机的生意受到侵蚀,收入减少;平台公司承运人身份模糊,责任关系不明确等。有些与该领域原有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些则完全是新问题,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群体。
在出租车行业,传统个体出租车由车主自身承担责任,公司制出租车则首先由公司承担责任,而平台公司却想出办法以与司机、租车公司、劳务公司签署所谓“四方协议”名义规避可能的风险。一旦出现人身财产损失,车辆的责任归属于车主和租赁公司,司机的责任则归属于驾驶员和劳务公司,平台公司则最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在缺少必要制度的条件下,平台企业自动选择了规避责任。当然,不追求剩余分配权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企业的控制,由于掌控日常运营大数据的优势,平台企业对加入司机的控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传统出租车公司更大。
但其实运输中间商并非都不承担责任,我们可以国际货运中的货运代理做一下类比。货代企业自身一般没有运输工具,原来只是负责在货主与各种运输方式的承运人之间撮合,并收取代理费用的运输代理商,但后来货代企业有很多成为“无船承运人”,有些甚至成为掌控全球多式联运链条的链主。为使原本轻资产的货代企业成为能承担赔偿责任的承运人,保证金制度和保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约车平台公司的优势包括轻资产进入容易、具有充分挖掘、获取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最大程度贴近供需,因此相对于传统出租车公司具有明显优势。其劣势则包括虽然表面市场扩张能力强,但实际上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有限、需长时间探索切实盈利途径、担责能力也不强。平台企业采用低价甚至补贴送钱的办法迅速占领市场,在相当长时期内会亏损,但只要有继续扩张的希望就有可能从风投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而结束的条件就是平台失去继续扩大网络和融资的势头,同时自身无法维持最基本的财务收支平衡。
互联网平台企业整合碎片化供需的能力在网约车领域又一次得到了极好体现,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调整与改革。主管部门和一些学者对网约车平台形成垄断势力进而影响市场秩序存在担忧,但网约车领域看起来更像具有可竞争特性的市场,也即看起来市场上只有少数平台企业,但其实外部竞争者可随时进入,而退出的沉淀成本也不高。互联网服务领域技术迭代更快,竞争更加激烈,小企业冲击大公司的案例屡见不鲜。
当然,网约车平台公司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搅动市场,给社会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和风险,它们自己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以尽可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和长处,同时抑制其弊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平台企业的优势无疑应该尽可能发挥,但相应市场规则的建立却不宜完全由它们自己决定。对于平台企业而言,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也有赖于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信用原则的经营体系,这一点其实无论对天猫淘宝还是对滴滴优步都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