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中国互联网的今天和明天其实都在这份报告里

2019-06-16 01:54

  「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 1.73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 24.5%」。

  上周发布的 CNNIC 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未引起多大的波澜。业界似乎对于这份报告越来越无感,除了几家官媒和门户网站跟进外,几乎在其他平台看不到这份报告的痕迹。但这份报告还是有很多值得去细细分析的地方。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在依赖于手机网民的需求增长,这些手机网民也是推动中国智能手机,尤其是国产手机出货量增长的新生力量。

  如下图所示,手机网民规模达 6.56 亿,较 2015 年底增加 3656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5 年底的90.1%提升至 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6.56 亿的手机网民,占据了92.5% 的网民比例,这几乎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但下图的数字则显示,中国网民的普及率只有 51.7%,这也意味着,还有将近一半的国人甚至还没有使用互联网,更别提使用手机上网,而这些个群体,则是支撑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巨大潜在市场,当然,移动应用的装机量也会随着手机出货量的提升而带来海量的提升,或许,10 亿装机量不再是传说。

  报告里还透露了一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 1.73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 24.5%。」1.73 亿人的上网需求仅通过手机上网就可以满足,足可见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对于衣食住行改造的巨大能量。当然,这部分群体的大多局限在消费(包括内容消费、实体消费)层面。

  互联网正在走向年轻化。如果说第一批、第二批的网民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那么到了 2016 年,中国网民的整体结构已经非常年轻化甚至少年化,为了表达方便,我会用「低龄化」来统一表达。如下图,从 10 岁到 29 岁的网民群体合计占据了 51.3%,也就是将近 4 亿人,这部分人构成了中国互联网的主体力量,当然你可以说 10 岁以下儿童群体与 40 岁以上中高龄群体也在增长,但整个网民的年龄结构已经确定。

  进一步看,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如下,简单扫过去,高中及以下的三个学历结构的群体占据了 80%。

  这种低学历化与低龄化相呼应,从某种程度上也左右了当下中国各个互联网公司对于「用户需求」的定义,那么如此庞大的群体的需求又是什么呢?

  细心看上图,社交、信息(包括搜索和新闻)、娱乐(视频、音乐)成为三大最主要的使用场景。也分别对应了当下微信、百度、各色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的强势地位。而在金额较大的旅行预定和相对正式的电子邮件方面,使用率不足四成,也足可见当下主流互联网用户的消费能力和交流的行为习惯。

  手机网民数量增长潜力巨大、网民(手机网民)整体结构的低学历化和低龄化趋势,都给整个中国互联网,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带了极大的机会。

  首先,基于手机上的消费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从衣食住行到娱乐休闲,中国移动互联网借助巨大消费市场的红利,还将进一步释放。比如,2016 年的直播行业,不管是资本推动还是各种噱头的炒作,至少,这个产品已经被广大网民接受,如下图显示,基于真人秀聊天的直播类应用已经成为当下使用率第二大的网络直播类产品,超过传统的体育直播指日可待:

  同时,VR 的持续火爆,短期内也会让演唱会直播乃至体育直播带来新的突破口。

  其次,向农村进军。互联网企业其实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包括京东、淘宝都在农村布点,但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则制约了这企业的发展。

  如上图所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在过去两年内的增长不足 3.5%,考虑到农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样的数字真心不好看。当然,也有人认为,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农村只剩下了留守老人、小孩,但另一个数字则显示,下图中,年龄因素之外,还有一大批农村的非网民的需求被误解了。而且,受限于上网设备和上网基础服务的比例也高达 15%。

  因此,对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智能手机厂商来说,进一步的渠道下沉显得非常有必要。事实上,智能手机领域的 OPPO、vivo 依托四三线甚至城镇渠道,早已闷声发财多年。而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微博借助三四线城市的拓展和更贴近年轻用户娱乐需求的产品设计,营收令人颇感意外。

  自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 22 年,此时的中国互联网就像一个 22 岁的青年,一如那个占据中国互联网主体用户群体的年龄,他正在不断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些不同的选择,也将塑造这个「青年」不同的未来。

  第一时间获取TMT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钛媒体」或者「taimeiti」,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钛媒体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科技博客作者、科技自媒体人、播客主持,Dailyio创始人、出品人,独立运营付费科技评论「Dailyio」()。钛媒体 2016、2017 十大年度作者。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参与创建「机器之心」。关注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更关注技术之于社会、个体的意义。

  经检测,你是“钛媒体”和“商业价值”的注册用户。现在,我们对两个产品因进行整合,需要您选择一个账号用来登录。无论您选择哪个账号,两个账号的原有信息都会合并在一起。对于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