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观董事长于扬:互联网+热已过 从概念变成实体经济 原标题:易观董事长于扬:互联网+
未来网(中央新闻媒体)北京10月30日(记者 李盈盈)有人问“互联网+”什么时候成功?“大家不怎么谈的时候,‘互联网+’就成功了。最近一年谈‘互联网+’已经没有那么热了,我认为,这个状况基本上快到了。”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董事长兼CEO于扬向未来网记者解释道,因为很多企业和行业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强大的基础设施,当互联网更多地用于做营销、工业运算、客户关系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的时候,互联网就不再是概念,而是融入到实体经济,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于扬表示,企业最关注的就是互联网大数据能否帮助它更好地实现增收、节支、提效、避险。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不是真的能够作为生产力,要看这几方面的效果。
2012年,易观首提的”互联网+“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认为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必须要跟传统企业的需求结合。
5年过去了,互联网+概念的风头已过,做数据分析的公司、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怎么看呢?
于扬告诉记者,这几年“互联网+”不断深入,在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很多企业也开始把过去业务流程中看不到、抓不起来的数据,都抓了起来。因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大数据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是,不同行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有所不同。
于扬向未来网记者讲了一个案例。一个不便透露名字的银行开发了很多信用卡客户,半年前,约有十几万用户每个月都会在这个卡上花掉余额,但是,最近6个月基本上没什么消费,有的只花了几百块钱。银行想了很多刺激办法,用户还是不回来。后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这些用户都用了另外一个银行的竞品,竞品银行的激励特别大,如积分加倍、境外刷卡返现等,而且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地促销。
还有一个银行的APP,用户下载量是6000万,但活跃用户只有1200万。银行找到易观,通过增补标签数据统计分析,得知大概有500万用户在某一个旅游场景中特别活跃,随后,银行联合该旅游APP做活动,一次差不多激活了150万用户,实现了用户的拉新促活功能。
据于扬介绍,很多企业对大数据的需求是用于拉新用户,唤醒沉睡用户,召回流失的用户,促使用户活跃等,服务实体经济,把数据直接转换为生产力。
于扬举个例子,依此说明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大家经常接到卖保险、办贷款、卖房、租房等各种电话,如果接到电话的人正好想买保险或者租房,就会和他多聊一会儿;如果我们没有这些需求,就会觉得这是骚扰电话,会厌烦地挂掉电话。”于扬说:“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推销产品的人没有掌握用户的需求,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正好能解决这一困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方向。
“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画像或者需求有精准的把握,了解用户需求后,才可以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像电话推销员一样,不管他人需要不需要,只是盲目地推。”于扬认为,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也正是通过搜集、分析、利用大数据,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就是C2B模式,而不是企业有什么,就提供给客户什么。
记者注意到,易观的名称介绍里还有易观智库的表述,对此,于扬解释称,“公司的法律名词中还有易观智库,但是,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逐步去智库化了,我们也没办法说什么时候,但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把‘智库’两个字去掉,只做技术和产品驱动的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靠技术服务‘十三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