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结构模式由“树状”传播发展为“网状”传播。“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下而上、从一到多的信息传递机制,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都有信息辐射的力量,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2]这改变了社会思潮从专业学术界到一般知识界再到社会公众三级层面进行传播的传统传播模式。“树状”传播模式中的主客体关系也不复存在,每个人都是平等参与社会思潮传播的独立个体,充分彰显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二是呈现平民化特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3]智能手机价格的平民化以及移动上网资费的降低,使得手机上网用户远远超过传统PC(电脑)用户。低准入和零门槛使得每个人自由地进行信息的传递、现实的批判和利益诉求的表达,从而也为普通大众参与社会思潮的创造与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时代公众只是社会思潮接收者和接受者的被动局面,渐渐由旁观者发展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和参与者。
一是呈现年轻化趋势。一方面,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形式上,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和自由度都极大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3]因此,青年大学生、青年蓝白领以及青年农民工等人成为主要的移动终端用户。另一方面,大学生及青年务工人员等年轻群体有着强烈的发声意愿。由于开放的多元文化、强大的信息媒介以及求新求异的心理,他们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所吸引,甚至产生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美化和向往。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青年群体面临着高房价、高物价水平以及高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这使得他们相比其他群体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诉求,也更容易引发对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发声。
二是呈现底层化倾向。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和社会思潮的主张使得处于社会低位人群的利益主张得到了宣泄和表达。一方面,从终端载体来看,“移动互联网在颠覆PC互联网方面呈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4]手机上网因费用相对较低、操作也更为便捷,因而成为乡镇居民、外出务工人员、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首选,从而也为底层阶级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从社会思潮的群众基础来看,社会思潮多以社会存在的矛盾为切入点,标榜自己为底层群体代言。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话语成为主导,阶级固化后的贫富悬殊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社会矛盾加大,底层人群向中层及高层流动的概率变低。因此,低收入者人群因其经济收入及其所处地位等特殊原因,极容易受到某些貌似为底层群体发声的社会思潮的吸引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