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1.来源渠道更广。信息渠道的多样、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假新闻制造者提供了新天地。2008年以来出现的假新闻中,来源于网络、手机短信及其它渠道的明显增多。如“上海方言‘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出自一个名为“乌托邦的栖息者”的博客;“北京房地产商建议炸掉故宫改为建筑用地”一文,出自网易一网友的“乱弹”;“孙中山是韩国人”一文最初的来源是天涯社区“国际观察”版的一个帖子;广东“推普废粤”的消息,则是对广东一位政协委员提案的无端猜测。
2.技术更加娴熟。电子图像处理技术的成熟,使得用“移花接木”等手段制造假新闻照片成为可能。如2005年的“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2006年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中国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和“武警苦练船艇操作技能”等假新闻图片,均系制作人用电脑PS等人工方式合成而来的。有网友指出,如果任凭这种伪造风气愈演愈烈的话,那么,要不了几年,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任何照片了!
3.传播方式更加便捷。新媒体的出现,使假新闻的传播范围无限延伸。假新闻在网络、QQ、手机短信等高技术条件下,无论传播速度还是范围,都呈几何量增加。如“山西境内将有大震”这一消息就是通过QQ、网上社区、手机短信的形式,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传至山西省内六县市,最终使得3000万人受其影响。
4.主动策划的增多。近年不断兴起的炒作公司、策划公司等,使假新闻的生产有了新的模式,即:公司策划→写手发帖→论坛炒热→纸媒跟进→门户网站转载→各地都市报转载,从而进一步形成“这是真事”的公众印象。经过这个生产流程,“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变成线后女孩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抽耳光”这则假新闻就是按照这个模式生产出来的。
5.权威媒体不断卷入。2009年11月8日新华社一篇报道称,经国家流感中心检测,一种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抑制率达92%的专用口罩日前研发成功并面世。这个消息虽很快被辟谣,但由于权威媒体的卷入,舆论一片哗然。有网友气愤地表示,新闻宣传部门作为党政喉舌都如此不负责任,那叫我们相信谁!更为严重的是,权威媒体卷入的假新闻中,不断出现引起社会不安的“新经济政策”。近年来一系列关于“房控”、“税收”等的假新闻就是此类。
假新闻的产生多是由于新闻工作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不顾公众利益的结果,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对国家及至对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新闻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真真正正的做到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出发点,真正做到忠诚的对待自己的社会使命。真正做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任命。
新闻是民众对社会的一种直观的了解,因此新闻的真实度在民众对社会的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真是的新闻就像一面镜子,让民众真真正正了解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只是哗众取宠地阻碍人民对社会的真实了解.
一、完善有关政策规范:用法规来严惩造假者.从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和新闻产品质量的标准来看.真实性不再是一种模糊.弹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一个明智.刚性的法律标准.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规定强调.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杜绝虚假不实报道.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记者证.凡被吊销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之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要让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真正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对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进行处罚.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国家出台媒体行业规范.对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进行严厉惩处.虚假新闻的投稿人.消息提供者以及参与造假的记者.媒体.均应该为虚假新闻承担法律责任
二、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职业道德:认真采访,谨慎编辑,从源头上避免新闻失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确保新闻真实是新闻从业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近年来,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明显表现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失,有的迫于市场压力,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导致新闻失实,有的甚至故意炮制“纸包子”之类的假新闻。因此,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必须强调:新闻工作者要高扬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记者应以采写真实报道为荣,以发布虚假新闻为耻;编辑编审稿件以尊重事实为荣,以添油加醋为耻。发现过于奇特的新闻,一定要特别注意核实。如关于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故宫盖住宅、千年女木乃伊出土怀孕这类荒诞不经的虚假新闻,新闻单位只要派人采访,或联系当事人询问一下,就不难发现其虚假之处。
三、媒体应自重、自律,多发原创新闻,严查严惩虚假新闻: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少数新闻媒体的宽容也有关联。近些年,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吸引受众,不少新闻媒体偏好猎奇新闻,本地没有则四处搜集;一旦刊发了虚假新闻,又恐怕影响自身形象,往往自己不作更正,甚至也不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只简单扣款、罚款了事。还有少数新闻媒体出于各种原因,不追求原创新闻,热衷于从网上下载粘贴新闻。如此操作,虚假新闻当然难以断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特别强调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意识,刊发了虚假新闻,媒体要敢于正视,对内要严查严惩,对外要及时更正,消除社会影响。国外不少报纸都有专门刊登更正的版面,从他们的经验看,及时更正不仅不会损害媒体的形象,反而可能增加媒体的公信力。假新闻居高不下的情况,与我国新闻法规不健全、有关部门对造假者惩处力度不够直接有关。因此,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完善行业规制,使新闻活动在采编、把关、考核等方面走上规范化轨道,是当前规范和提高媒体从业人员工作水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从根本上改变重政治、轻业务的做法:一直以来,我国媒体业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使得媒体“报喜不报忧”成为一种习惯。假新闻频发的现象,从思想层面上来分析,与此不无关系。一些媒体的主要领导重政治、轻业务,“只要不犯政治错误就没事”的思想较普遍,所以,从根子上反思当前新闻宣传的指导思想非常必要;同时,党报党刊在真实性问题上要作表率。
五、加强网络管理,及时清除虚假信息:网络时代,虚假信息特别容易传播和保存,尤其是一些搜索功能强的网站,可以将几年前、十几年前的信息搜索出来,再次传播。类似“男子游悉尼被偷肾”这种虚假新闻能长达十几年、以各种不同版本流传,就与网络这种特性有关。因此,想要清除虚假新闻的影响,除了及时更正以外,还要及时在网络上清除相关虚假信息,防止虚假新闻死灰复燃。当然,要想在所有网站上清除某一虚假新闻,不仅需要各个网站的自律,还需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仅仅依靠新闻媒体是难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
六、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管欧美国家在新闻报道中有很强的立场性,但它们一直将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底线,这也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坚持的媒体中立等原则,过去一直被我们的意识形态所误解和批判,这不利于我们开阔视野,走向世界。重新认识西方传媒的精神内核,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对规制我们的新闻行业是有益无害的。
七、应该发动广大网友参与:“解铃还须系铃人”,虚假新闻在网上的广泛传播,与网站、网友密切相关,参与新闻打假,同样需要广大网友和网站工作者的努力。事实上,现在很多虚假新闻就是网友们揭发出来的。当广大网友对虚假新闻不再一笑了之,而是积极行动来追索事实真相的时候,网络时代的虚假新闻才可以真正得到遏制。毕竟,我们都希望获知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