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庄滨滨 李国亮)10月30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1月1日至11月2日,民族歌剧《沂蒙山》将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此次演出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共同主办。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赵团长等根据地军民在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整部歌剧分为六幕,共有四十个唱段,其音乐创作摒弃了传统西洋歌剧的写法,创新借鉴了中国戏曲、山东快书等民族艺术形式,以独唱、对唱、重唱等刻画出沂蒙军民舍生取义的英雄群像。而为人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则被揉碎打散,以序曲、间奏等形式贯穿全剧,展现了浓浓的沂蒙风情。
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桂林介绍,《沂蒙山》紧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的创作主题,以散点透视的创作方式编织人物关系、设置戏剧冲突矛盾,塑造了生动鲜活的沂蒙山军民英雄群像,艺术再现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深刻内涵,激发了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时代责任感。
“在《沂蒙山》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在吸取西方优秀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技法的同时,注重在作品中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我们提倡“整体歌剧”理念,让观众享受一种现代艺术语境下的审美愉悦。”据《沂蒙山》总导演黄定山介绍,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先后经历十余次专家研讨,九次重大修改,主创团队先后十二次赴沂蒙老区进行实地采风,将人物的命运融入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将细腻婉转的唱词与悠扬的音乐糅合。全剧恢弘的舞台呈现与动情的演唱将观众带入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使观众在对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对于英雄壮举的崇敬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陶冶。
发布会现场,剧中人物“海棠”扮演者王丽达分享了自己的演出故事。在王丽达看来,“海棠”是沂蒙山英雄群像里最耀眼的一抹红色,集中展现了沂蒙女儿的勇敢、坚强、泼辣、担当的精神。王丽达是湖南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曾多次到临沂,学习山东女人如何走路、如何缝衣服、纳鞋底,为了唱好《等着我亲爱的人》,她不断琢磨文本。“每次演出和排练,我都会痛哭,我觉得我就是海棠,海棠就是我,一次在临沂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上台对我说,姑娘,你演出时走的那几步,跟我们山东人一模一样,那一刻,自己觉得很欣慰。”据了解,自2018年12月登上舞台以来,民族歌剧《沂蒙山》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七十四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曾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奖项。下一步,歌剧《沂蒙山》还将组织在全国范围进行巡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