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的就是一个消费者、中国扮演的是组装商,韩国台湾日本其实扮演的就是上游供应商,在下游组装商都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你上游供应商还可安然无恙?事实上,此战一开,受伤的不独中国,韩日台
第一则新闻是:来自韩国海关的数据显示,韩国2月迄今出口同比下降11.7%,进口同比下降17.3%。
第二则新闻是,周四也就是今天发布的一项日本私人企业调查数据显示,日本2月份制造业活动出现两年半以来首次收缩,因国内和出口订单萎缩,工厂减产。调查还显示,日本企业信心出现六年多以来首次下跌,突显了全球贸易冲突对日本出口依赖型经济的影响。Markit/日经2月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季调后初值为48.5,较1月终值50.3下跌近两个百分点,自2016年8月以来首次跌至50荣枯线以下。PMI指数的产出部分从1月份的54.4降至47.0,创自2016年5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新订单总数(国内和国外)表明需求比前一个月大幅度下降。虽然出口订单收缩速度稍慢,但不太可能缓解外界对海外需求前景的疑虑。
那么,原因何在呢?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数据给出了答案:该国1月出口同比下降8.4%,创两年多以来最大降幅,对华出口锐减17.4%。
说实在的,这一结果,完全是可预的。早于2018-04-13,本楼楼主韩和元所撰的斯.霍关税法案,让贸易战、大萧条和纳粹的兴起成为可能 的第三节里,就依据国际产业分工,而对这一结果做出了预判:
更为要紧的是,相比于当日(指1929年通过的霍利(Hawley)和斯穆特(Smoot)关税议案及其后的大萧条),今天更甚、更危险。原因也端地简单,今日之国际产业分工远非当年所可比。
在一个国际产业分工非常明确的今天,美国扮演的就是一个消费者、中国扮演的是组装商,韩国台湾日本其实扮演的就是上游供应商,在下游组装商都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你上游供应商还可安然无恙?虽然可预期,这一事件会加速国际产业向印度、越南转移,但国际产业转移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印度有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嘛?有与之匹配的劳动力市场嘛?事实上,此战一开,受伤的不独中国,韩日台澳大利亚等产业链上游国(地区)受冲击更大。一旦他们倒下,欧美就能独善其身乎?
而为什么会在当前这个时点发作。正如今日美国经济成就乃特朗普之功?政策时滞效应可能不答应一文里,本楼主提及的时滞效应:
农民于昨天将种子种到地里,那么,今天他就能吃到这些种子结出来的粮食吗?显然不能!经验告诉我们,春耕后,至少得夏耘后才能得到秋实。事实上政策的出台也存在这种现象,这种从政策的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政策时滞。
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当局对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这又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其中,认识时滞是指情况变化需要当局采取行动到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政策间的时间间隔;
外部时滞则是指从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这种时滞,由内外部各种约束条件决定,尤其是政策执行层面的配合程度,及由此而引起的行动决心和效率。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局的决策很难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而是要经过一个散步时滞(distributed lag):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它对经济的影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以最容易控制和实现的货币政策为例,其政策行动的外部时滞,一般要到第四个月后才开始产生效应,效应值约为 30%,12个月后产生60%的效应,18个月后则全部产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