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给大家分享的是以棋手成长为主线的一部电影《卡推女王》,影片讲述了乌干达卡推一名原本卖玉米的女孩菲欧娜在教练和家人的支持下学习国际象棋,不断战胜挑战,之后成为大师的故事。(中度剧透)
每一个棋手的入门都不尽相同。有人是专门学习的兴趣班,有人是被朋友推荐,也有人只是一时碰巧,与“棋”结缘。在影片中,主角菲欧娜与国际象棋的结识也是这样的凑巧——凑巧在卖玉米的途中溜去看了足球训练,凑巧一旁的教练也会国际象棋。一句发问,一丝疑惑,男孩模样的主角懵懵懂懂,却有了一份好奇。当初的你,是否也被这样问过?
入门之后就是和一帮小伙伴们一起练棋了。条件并不好的小破屋里坐得满满当当,一条长凳上架着棋盘,两边各坐一人,就开始对局。教练安排对手,谁该和谁下,这画面其实就是每个训练中的棋手的写照。跟随镜头,观者仿佛是刚走进这一方天地的主角,又像是这里面某个正专注下棋的小孩。
迷惘不止是行棋技术上的,还有对能力、对现实、对命运和前路的疑惑。在主角拿到比赛冠军初露头角时,喜悦之后的她却开始闷闷不乐。挂着奖牌的她问教练“那个男孩为什么要放水让我赢?”当得到教练回答说这全是靠她自己水平时,她又抛出另一个问题,一个没上过学的卖菜女孩,怎么可能打败在光鲜亮丽的学校里的富家子弟?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她对自己能力的疑惑甚至否认,是她深深自卑的反映。
棋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赢得第一盘对局时,会觉得是自己运气太好。拿到第一个冠军时,会觉得惊慌和怀疑。当自己逐渐提升,取得更多胜利时,才能克服这样的疑惑。
还有一种情景也十分常见:明明还可以继续的对局,却早已在内心投降。面对教练的质疑,菲欧娜反问“为什么不呢?”她过早地投降只是因为她认为教练是无法战胜的,反正都是要输,与其死磕到最后惨败,不如现在就投降更快——典型的破罐子破摔心理。
许多棋手在面对高手时都容易有心理压力,而初学者在入门一段时间后更容易产生这种负担。知道自己所学不多,且经验不足,屡战屡败,信心渐失,一旦面对强手,先从心理上露了怯,斗志缺缺,行棋也畏畏缩缩,稍有劣势就已经绝望,早早投降。
可棋盘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每一种走法都会延伸出无限的可能,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绝不是空穴来风,多少精彩的对局都是靠一步翻盘,但不尝试就等于放弃了这样的希望。教练的回答值得铭记在心——
菲欧娜虽然在国象上有了成绩,但同时不幸也降临在她的家庭。她更加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困境,究竟是放弃学棋,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撑起家里的重担,还是该继续走下去,争取改变命运。她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道路,就像棋盘上那进可攻退可守的安全格。
我们又何尝不时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多的人往往只好两权相较取其重,舍去其一。兴趣爱好与工作生存、个人与家庭、梦想与现实……能否找到“安全格”,还是要靠自己。
教练在发现菲欧娜的计算深度要超过自己时,觉得她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教练的期望对那时的菲欧娜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想象,对自己天赋与能力的认识以及家庭背景的担忧使其迷茫。而这一问正是敲在她的心上,让主角分清阻碍前进脚步的究竟是什么。行棋之人多是胆大之人,敢想敢做,才有突破,遇到瓶颈时,我们也不妨常问自己,是什么阻止自己更上一层的脚步?
这是所有棋手都要经历的环节,我们从最初反复的失败走向胜利,影片中展现了多种典型的失败例子。
因为丢子特别是丢后,让本以为是赢棋结果突然翻转,整个人都崩溃的瞬间想必大家都有体会。
或者是这种男生输给女生,学了很久输给一个学的比自己时间短的对手的失败,身边人的嘲讽特别容易导致和加深这种丢脸的羞耻感……(当然大家还是要放平心态,毕竟对战是公平的,实力不分男女)
比赛中的失败特别扎心,其中又以最后一轮冠亚争夺赛为最。胜者将夺得桂冠,失败者好则落个亚军,差则直接名落孙山。比赛等级越高,最后的失败就显得越加可惜和令人懊悔。
这一场比赛的最后一轮,主角从进场时信心满满要赢到意识到局势不妙最后失败时冲出赛场,巨大的落差使她崩溃大哭,事实残酷而无情,因为这盘棋她没能拿到冠军,沉重的打击简直要把这个少女压垮,她冲着教练大喊,甚至是否定了自身——自己根本不会下棋,也不该下棋,不然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痛苦。
人可以失败,却不能被打倒。每一位棋手成长的路上都要经历这“被失败打倒”的考验。当真有不少人选择了在某一次失败后彻底放弃,止步在棋路中途。更多的人选择接受和克服,并站起来继续下一个考验。哪有这么多常胜将军,更多的是披荆斩棘从失败谷底爬起的勇士。
幸好主角有身边的人支持她走下去,经过开导后,她终于能释然,明白失败的意义所在,从而笑着应对教练的调侃↓
失败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接受失败也是在向着胜利前进。输了,可以难过得大哭,但摆好棋再来一盘,不是更好?
“升变”是国象里小兵的特殊走法,称得上是棋种的质变。作为分值最低但数量最多的棋子,小兵义无反顾地前进,在到达对方底线时,可以升变成马、象、车、后任意一种,而最常见的就是变后,因其威力最大、分值最高(此处不考虑王这一特殊的不赋分棋子)。
最卑微的小兵经过努力也有变得强大无比的机会,而剧中反复出现的特写镜头似乎也是在暗示主角的人生就是小兵升变的过程——从名不见传的贫民窟女孩到家喻户晓的卡推女王,不服输的小兵在不同比赛中夺冠,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妥妥的“逆袭”了!
Queening(注:升变术语表达为promotion,此处按照剧中的说明以queening来讲)的过程看似翻身做主光荣无限,实际却是“道阻且长”,一局棋能升变的一般只有一兵,而更多时候并不会有升变。剧中学棋的各位都是“小兵”,不管是来自贫民窟还是富人区。显然贫民窟的孩子面对的挑战和阻碍更多。
想要参赛却被“学生”这一要求限制,家庭贫困而无力负担教育使得贫民窟的孩子们连比赛资格都没有。
更多时候还要面对他人的嘲讽和鄙视,而这无关水平,只是因为他们出身贫穷,衣着简陋。
所幸这些小梦想家们有不肯屈服的倔劲,有打败强者的信心,也有咬牙坚持的努力,他们确实走在了“升变”的路上。
Pioneers一词是教练对孩子们的称呼,原指先驱、前锋,而剧中字幕则译为“梦想家”。小兵位列前排,正是打头阵的前锋,有升变的梦想和勇往直前的热血,这帮孩子就是教练眼里的pioneers。相传拿破仑有句名言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在这里应该就是“不想升变的小兵不是好兵。”马云也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说起来主角是棋手,但我们的国际象棋也是当仁不让的道具“主角”啊,来欣赏下其中出现的部分棋具吧~更多此处未展示的棋具可以在观看时加以留意。
主角在路灯下和弟弟布莱恩对弈时用的自制棋具,棋子全是用搜集来的啤酒瓶盖制作,棋盘也只是画着格子的纸片。
训练室的棋具,看棋子的陈旧程度就知道用得够多够久了,不知道这一副棋盘教会了多少的孩子。
教练在辅导菲欧娜时用的棋具,相对于训练室的看起来要好很多,至少棋子棱角分明。
主角在乘飞机前往国外比赛时携带的便携棋盘,非常小巧,不过看起来也相当陈旧了。
同架飞机上中国队的棋具也一闪而过,是常见的磁性棋具,现在学棋的基本上人手一副。当然这里还有机上其他不同队伍使用棋具和电脑软件的画面,碍于篇幅就不一一放图展示了。
某场比赛的棋具,这个没的说,就是大气有格调。放在这里也是因为细看之下发现是个简单的战术杀棋,感觉到制作的用心所以也放了上来,顺便和前面的棋具做个对比。
不管是什么样的棋具,精致也好简陋也罢,都是专属于棋手的战场,所有精彩,都将由你去创造,愿你能在这一方天地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勇往直前横扫千军。
本系列欢迎大家踊跃提供素材,可以在下面评论或后台私信分享观后感或者其他有关棋的影片,说不定下期推送就有你推荐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