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长桥街道:区域化党建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2019-03-15 01:41

  徐汇区长桥街道辖区内教育资源丰富,坐落着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上海中学、逸夫小学等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托等教育机构30余所。近年来,长桥街道依托区域党建促进会长桥分会平台,注重整合资源,通过落实一系列具体合作项目,着力打造教育惠民工程,实现了教育资源与民生服务、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良好融合,使“百年教育、人文长桥”的特色被居民群众广泛认同,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成果不断深化。

  各色各样的教育机构既是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对象,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各类软硬件资源,街道认识到必须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激活”社区共治这篇大文章。依托一个平台,落实教育惠民项目。区域党建促进会长桥分会成立后,吸纳了11家教育单位成为会员,街道注重依托促进会平台,充分发挥党建联建的统筹优势和教育单位的专业优势,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一是场地共享,推动各类学校与社区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在原来11所学校体育场地向居民开放的基础上,增加舞蹈房等活动场地。二是课程共享,加大学校和居委会的共建力度,建立社区学校博客,链接学校教育资源,扩大学习项目和课程的共建共享。三是师资共享,成立各类社区群众自治性学习团队,注重发挥退休教师作用,助推社区教育发展。打造一条街,集聚教育服务资源。街道辖区内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其中上中路附近集聚了包括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上海中学、园南小学等在内的近十余所教育单位。街道看准了这样的优势条件,着力打造“上中路教育一条街”。一方面,从外环境入手,在长桥一村围墙外,西起龙临路东至长桥路的上中路路段,制作约100米长的主题文化墙,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依托上中路教育联合体,开展未成年人“走进上中路教育一条街”系列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组织青少年走进园南中学,体验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举办“走进工商外国语,体验国际夏令营”暑期主题实践活动,让社区学生与外籍学生开展多层次交流互动。办好一场咨询会,搭建需求对接通道。长桥街道是典型的人口导入区,同时又是诸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集合地,孩子的入园、入学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此,街道连续6年举办基础教育现场咨询会,将其作为长期坚持打造的为民服务品牌。街道与民进徐汇区委、区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教育党工委等有关部门合作,组织上海中学、上海幼儿园等30多个单位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就中小幼学校升学、报名、招生、学习方法等现场提供咨询指导,每场咨询会都吸引千余名家长前往,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

  街道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分析梳理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对各教育单位可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完善项目对接机制,培育特色品牌,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针对工薪族家庭,推广现代职业教育展示项目。街道认识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是帮助经济条件一般、子女学习成绩较弱的家庭走出生活困境的好途径。恰好辖区内拥有包括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等在内的多所知名职业学校,街道通过区域党建促进会的平台,加强与职业学校的沟通对接,开发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推广与宣传项目。比如,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合作,组织中学生、家长参观校园,宣传职业教育理念,介绍专业优势、招生工作和就业方向等情况,并安排学生体验数控木雕、香皂生产线D打印技术等项目,让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针对外来农民工子女,推出“牵手新上海人”项目。长桥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满足好这部分人群的民生需求,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社区认同感,形成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早在2008年,街道就开展了外来流动儿童参与社区教育的实验研究,随后与上海中学联合推出“牵手新上海人”项目,支持上海中学与辖区内外来儿童较多的长桥二小、体职院附小等对接,每年从上海中学选派30多名优秀学生干部和40余名流动儿童共同开展夏令营活动,由这些优秀学生干部自主设计课程主题和内容,带领外来儿童学习英语、手工、声乐等,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针对居民个性化需求,形成系列特色品牌课程。街道坚持“让学习激活快乐,让快乐温暖家园”的社区教育理念,为满足居民不同需求,依托区域教育资源,共开发了48门社区教育特色课程,86个课程班,如上海材料工程学校开办的室内装修公开课,长桥第三幼儿园开办的烘培课等等。此外,为让居民更深入地了解特色品牌课程,还组织举办展示活动,通过设置互动区和观摩区,向居民介绍茶道、书画、养生、合唱等特色课程,吸引居民加深了解、积极参与。

  为调动社区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街道积极鼓励、支持各教育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民生服务,增强不同社区主体间的“粘合力”,有效提升了社区活力。将德育教育与社区民生服务相结合。与上海小学、上海中学国际部小学段、上中路幼儿园等学校合作,开展“童心助老”校园慈善项目,由学生开展募捐、义卖等活动,将善款送至街道慈善工作站,定向捐赠帮助30多名困难老人。此外,还开展了学生公益服务团队项目,组织各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开展爱老敬老、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如组织紫竹园中学的志愿者为老人画素描肖像画,组织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为敬老院清洗空调等。通过将学校德育教育与民生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让老人们得到关爱,提升了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将志愿服务与社区平安建设相结合。辖区内32所教育单位中的13所位于居民小区“腹地”,如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位于罗秀二村西南角,上海市西南模范学习位于汇成一村内等,学校周边环境与居民区环境部分甚至全部重合,因此每年街道都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列为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注重形成街校安全防范合力,共同维护校园和小区的安全稳定。譬如,针对上学、放学、上下班等高峰时段,人流量、车流量很大,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组织汇成二村的居民志愿者与西南模范中学的老师、家长联合成立“小区爱心护校队”,有效维护交通秩序,用安全的纽带把学校、居民、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维护共同家园的平安秩序。将素质教育与非遗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江南丝竹是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街道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找到一条与学校对接、从娃娃抓起的文化传承路径。比如在长二幼儿园、徐教院附小等建立江南丝竹传承培训点,开设特色课程班,聘请江南丝竹大师挑选学生每周开展培训,此外还在社区单位西南文化中心开辟一块七八十平方米的场地作为传承基地,通过将非遗文化传承“有机嫁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既提高了素质教育的实效,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