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扎根文化沃土传承和合基因

2019-03-18 04:30

  2018年初,欣闻喜讯,在2017年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中,天台县职业中专申报的“和合德育”荣获省中职德育品牌建设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除普通高中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方式。而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招收生源不同,因此职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素质与普通高中也有很大区别,这就使得无论是职校学生的特点还是班级特点均与普通高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一个教育辅导的困难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此,学校根据实际,在德育过程中积极探索文化育人、育人文化、育文化人的方法和途径,整体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长期以来,职业中专扎根于天台这片沃土,汲取乡土和合文化之精华,以德育为抓手,打造“和合德育”的管理品牌,成为文化育人的一道亮丽风景。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还要关注育人之人。

  而文化是育人之本。文化育人是一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强国,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这也是县职业中专从领导到师生的普遍共识。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由人所创造,又为人所特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综合体。它是一种包涵知识、价值观、伦理、制度的精神培育体系,不但反映了特定的物质文明,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积淀。文化是一种影响和力量,是一种信念和方向,是一种凝聚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超越时空、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从教育的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其实都是文化育人。从教育的环境来看,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的生态文化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文化气息,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所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文化能够帮助教育对象完成社会化,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人类社会长期积淀的文化成果传递给教育对象,这是教育的根本基础。

  可以说,职校生虽然没有普通高中生们沉重的升学压力,但他们却比同龄人更早地面临着专业的选择、社会不正确舆论(认为上职业中学没出息)的挑战与考验,使得职校生在观念上、心理上产生了一些有别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矛盾,这对于职校的教师来说,工作起来难度更大,给职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学校因而坚持“育人为本”理念,重视文化育人,打开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天台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天台山文化,特别是儒、释、道三教相互吸引、相互融合,实现了“三教合一、万善同归”的文化和合。天台山文化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三大源头(龙图腾文化、三祖文化、天台山文化)之一。天台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天台这方水土得到了深厚积淀和充实丰富。

  在和合文化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打造“和合德育”的品牌,提出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人与职业的和合理念。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和合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师层面切实做好德育队伍“一二三”培训工程。“一”指的是做强一个省级班主任工作室平台;“二”指的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三”指的是落实“一周一课、一月一沙龙、一学期一论坛”的“三个一”活动。学校德育队伍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层面通过经典诵读、和合文化我宣传、和合校园艺术节、红五月——和合技能节等系列活动,学生在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等核心素养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学校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省中职教育首批改革示范校、省德育实验基地、省治安安全单位、省美丽校园提名奖、走进崇高先锋单位等荣誉称号。因此,学校的“和合德育”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以及各大媒体的关注,特别是2017年4月13日中国教育报以《“和合德育”:中职人才培养的天台模式》为题,对学校“和合德育”的实践进行报道和推广,所有这些为“和合德育”品牌提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在整个台州打造“和合圣地”、天台打造和合文化标志地、传播地、示范区的社会大背景下,倡导和合文化进校园,学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和合德育”品牌。

  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走进崇高教育,创新育人文化,构建过程性、阶梯状的“四立四知”德育模式。也就是:和合立人、我知我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牢固树立做事先做人的思想,响亮喊出我是职校生;和合立德、我知我为——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德”之重要,立德树人的思想,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和合立身、我知我材——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技在身抵万金的理念;和合立心、我知我慧——引导学生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明事理、懂道理。“四立四知”新内涵倡导学生做一个“大写”的天台职业中专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校将进一步构建话语体系,打造 “和合德育”研究高地;构建知行体系,打造“和合德育”实验高地;构建评价体系,打造“和合德育”创新高地。通过制度化、课程化、生态化、协同化、信息化五个方面建设,切实提升“和合德育”水平。

  文化育人,不只是理念,更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塑造和修养,就是“以人化文”的创造和行动。学校结合实际,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实践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着力推进育文化人。

  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实行“德育实践周”体验活动,以抓学生行为规范为切入点,每周一个班级参加“德育实践”专项活动,由年级主任培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面负责具体实施,这是对全校各班主任、任课老师、班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全面检查和考核。学校制定《“德育实践周”活动实施细则》《“德育实践周”岗位考核评分标准》《“德育实践周”岗位考核表》,全校划分成大门口、办公区、教学区、实训区、运动区、生活区六大区域,设20个岗位,推行“定岗、定人、定时、定责”的“四定”模式,由班主任引领、任课教师检查监督,引导学生做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安全卫生养成教育、个人形象养成教育等三项工作,从而使学生在“德育实践周”活动体验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行,真正落实“道德品行在口中”“道德品行在手上”“道德品行在脚下”“道德品行在心里”的德育效果。

  通过明目标、高标准、强规范、严要求地执行“德育实践周”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强化了意志锻炼,固化了道德品行,取得了很好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我爱我校、以校为家、勇于担当,使学校德育工作有了动力之源。

  学校倡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提倡不吃、少吃零食,不喝、少喝饮料。而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校团委发出“爱心环保”倡议,环保延续爱心的“爱心环保”活动,学校已坚持了近20年之久,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大型公益活动。校团委制定《“爱心环保”活动管理制度》《“爱心环保”活动成绩统计表》,要求学生回收在校期间的各类废品,环保物品细分“罐类、纸类、其他类”,各班配备分类回收塑料桶,在每周二、四下午放学后半小时内由轮值同学交到“爱心环保驿站”回收统计,学生会生活部的干部和干事负责清点、登记,周末联系废品回收站人员统一回收,每月汇总一次,以班级人数的平均数排出名次,分四等第,在先进班级评比中给以加分。“爱心环保”资金由学生会自我管理,校团委负责监督和指导。

  近20年来,“爱心环保”活动既清洁了校园环境,又奉献了爱心,资助了近600名家庭贫困的同学,也参与了慰问敬老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学生们深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悦,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优良行为习惯得到激励,推进了“美丽校园”“幸福校园”的建设。

  为进一步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生榜样教育,学校实施“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成立了“文明礼仪之星”评比领导小组,制订《“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方案》《“文明礼仪之星”评比细则》《文明礼仪先进团支部评比方案》《文明礼仪检查登记表》等管理制度,从言(语言)、行(行为)、学(学习)、健(健身)、卫(卫生)等方面进行文明礼仪素养的量化考核。推行文明礼仪宣讲教育进班级活动,强调学生的语言文明、行为文明、思想文明、社会公德等教育,注重律己敬人的规范教育,践行亲近文明、表现文明,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每个月由年级负责、班主任组织每个学生在班级开展评比活动,遵循自评——他评——推荐——审定——公示的程序,根据细则评出班级“文明礼仪之星”学校“文明礼仪之星”,并在此基础上分批次评出校“文明礼仪最亮之星”,进行榜样教育。

  通过“文明礼仪之星”评比中的自评、他评等一系列程序,促进了学生对自我行为表现、思想状况等进行实事求是的反省和评价,也即“内省”,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和合德育”荣获省中职德育品牌建设项目之际,我们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学校将进一步扎根文化沃土,传承和合基因,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凌空飞舞,贴地飞行,让我们的学生既抱得住梦想,又记得住乡愁。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