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D日前做了3个月一次的季度更新,发布了一批新词新义,总数达1400余个,其中收录了直译自中文“加油”的add oil。
OED在词源(etymology)里追根究底,说add oil这个词组直译自中文的“加油”,广东话念ga yau,相当于国语的jiayou,并说文解字了一番。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在台大外文系求学时的一段往事。“加油”的英文那时我不会讲,便跟许多人一样,把它逐字翻译为add oil,自己也知道这是中式英文,不过在轻松的场合以此搞笑一下,大家也都莞尔以对。这个翻译的问题,我还问了同班同学高怡平(后来成为知名的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她在美国读过书,英文的口语十分道地。她想了一下,跟我说这要看情况,不过如果是在运动比赛中,用“Go!”就可以了,强调时可以连讲三次,说“Go!Go!Go!”。
后来我渐渐知道,中文的“加油”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英文里想找道地的对应,得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把“加油”直译为“add oil”,这原本是个搞笑的中式英语,许多英文老师都会批评纠正,想不到后来流行日广,居然连最权威的OED也收了,承认它的合法地位。
OED收了4条add oil的书证(quotation,书面证据,亦即有来源出处的例句),时间最近的一条出现于2016年6月7日,引用的媒体是China Daily(《中国日报》)的香港版,作者是英国驻港的教育学者Andrew Mitchell: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时,英文媒体上jiayou(加油)用得很多,进入英文的呼声很高,许多人都在屏息以待。所以每次OED做季度更新之时,我都会仔细浏览官网的新词表,看看“加油”收进去了没有。
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一次终于让我发现了“加油”的踪迹。不过有点意外的是,“加油”并不是以音译的jiayou进入OED,而是直译的add oil。
中式英文也会进入权威词典,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一个最知名的例子。语言在变,看来我们都要开放心胸,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
由薄面皮做成的新月形饺子,馅料通常是猪肉、卷心菜、韭菜等切成的细末,然后将其煎、炸、烤或煮。
一种专门描写中国古代流动勇士的中国小说或电影类型,角色通常具有超人的武功。
另外,早在4年前就放出传闻,词典团队考虑把“tuhao”(土豪)、“dama”(大妈)等词也一并收了。虽然后来消息石沉大海,但这些词会不会出现在未来的版本中,也犹未可知。
就这个现象,有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
无独有偶。《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奥斯特勒2月27日在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虽然当今世界1/4人口在使用英语,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俄新社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他在1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说,在美国或欧洲,大学生们花了很多钱去学汉语,不只是普通话,还有各地方言,比如广东话。
同时,强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外国人中流传。例如,将各地连接在一起的面条。散发着醉人香味的中国佳肴也走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