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每周一练:微文化

2019-03-27 07:34

  正如《微时代》那首歌中所唱:“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给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给我。你没事看看微电影和微小说,你没事可以听听微音乐和陪陪我”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从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信到微云、微评,“微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社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旧格局。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微”已然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文化样态之一。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日新月异已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更新媒体的“微时代”。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占比88.9%,较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而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较去年分别降了2.4和0.7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占总体的79.4%。“微文化”凭借其即时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首先, WiFi覆盖提升、移动3G技术的成熟和4G信号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同时,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价格持续走低,也促进了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的形成。这些都为“微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微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Line、Skype(MSN)、BBS等自媒体平台,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和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的交流和传递,具有“短、平、快”的显著特点。

  最后,在“微文化”传播中,无论是发表生活随笔和个人感想,还是有见地的观点和评论,或者转发、分享有吸引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会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发帖、回复、转发、点赞”这几个动作虽然简单,却极大满足了青年网民的参与需求和表达欲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效互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内心的成就感。

  微文化的发展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微文化时代,各级政府办理互联网政务时,无论机构或官员,坚持放下架子、少说官话、套话,明确自我定位、注重服务,以适时更新、强化互动为准则,倾听并积极回应网友心声,使政府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微文化时代,网络问政参政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发挥执政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互联网络成为推动政府“善治”、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新平台。

  微文化的发展促进公民意识觉醒与成长。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主体,享有法律和政治规定的各种权利。但在一个信息相对封闭和不对称的年代,作为个体没有或者即使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也很难形成力量,特别是在权利遭到侵犯的时候会因“势单力薄”而很难维护自身权益。随着网络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及信息传递的高速和透明,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人人为主的自媒体迅速崛起,使得个人的力量迅速增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现场,成为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或者以转发和评论为模式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开放平台的建立提升了公民的参与精神。

  “微文化”虽“微”且“散”,却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不可否认,它也是利弊相随的,既集诸多优点于一身,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效应,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微文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自我表达和群体交流,也方便了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户用140个字“说出自己”、“传递信息”,用只言片语就能记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汇聚成大磁场,“微而深厚”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

  另一方面,“微文化”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垃圾信息的泛滥、谣言的生成、负面情绪的传播、伪科学的散布,等等。在“微文化”背景下,由于信息生成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当信息在各自的社会化圈子网状扩散、迅速发酵时,不少人在不辨信息真伪的情况下,成为无意识的信息传播载体。同时,“微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碎片化,社会浮躁之风日盛,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文化的厚重性和整体性,使经典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