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创设工作坊,探索新型家校共育 首批14名家长轮流进校“上班”
每天8时至16时,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首批14名校内工作坊的家长,按“考勤表”轮流到学校“上班”。今后,这所学校将有更多家长直面一线的教学和管理。
这所位于市北高新园区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第一年,全校初中部只收到8名学生,小学新生也仅55名。一所开办未到3年的新学校“开门办学”,零距离呈现在家长面前,会不会太大胆?让家长进校园“上班”,老师是否感觉被“盯梢”?在校长杨扬看来,让家长成为学校的“督导”,开门办校、家校共育,实现共同办学,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昨天是一年级学生家长刘艳雯第一次在家长工作坊轮值。从早上起,她巡视了升旗仪式、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学生午餐。根据家长工作坊的规章制度,填写了轮岗工作表,上了一天“班”的刘艳雯松了口气:“今天总体情况正常。”
学校为家长专门辟出一间办公室。这间名为“悦伴”的家长工作坊墙壁上,张贴了当日参加轮值的家长名字、工作时间和联系方法。一年之中除去寒暑假,每天从8时到16时,逢周二、周五略早结束,家长工作坊的工作时间大约一天6至7小时。
身为公证员的学校家委会主任张芸说,家长进校园“上班”,不是“盯梢”,更不是“挑刺”,而是从家长的角度,为校园管理提出建议,成为连接家校的纽带。在家长工作坊,家长协助老师全天工作,参与一日巡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校方。
小学生的营养午餐,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食堂“督导”后,有家长提出,午餐品种单调了点。学校收到家长工作坊的建议后,这学期营养午餐的品种更丰富了;还有家长发现,小学生平时爱吃虾,但在学校里孩子不愿意自己动手剥虾,为了先确保营养,这学期菜单里的油爆虾变成了虾仁,让孩子们易吃、爱吃。
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或微信家长群。目前,学校校级家委会成员有60人,家长实行轮值、驻守,每学期平均每人大约1次半,不会对本职工作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