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逆天了!5岁男孩幼升小简历,震惊全网,9个月读完408部20000页英文
孩子上学竞争越来越激烈,连小学生入学都要写简历。近日,上海一个5岁男孩的简历,给了众多网友一记暴击。
一份长达15页的简历,从男孩的家庭、性格、经历、爱好、父母的教育观、老师评价以及2018年英语阅读书目等7个方面展现。
不仅如此,男孩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5岁已经会唱百首古诗,英文年阅读量超过500本;
我们小时候玩游戏都是玩泥巴、跳皮筋,人家做游戏是搞搞实验,研究一下重力、浮力、密度、热胀冷缩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已经准备报考英皇二级了;平时还喜欢画画、游泳、下围棋,学了4个月围棋,取得了11级证书。
虽然男孩爸爸说,“人生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始点上的细微差距。”家长还亲自设计课程从孩子能力的不断提升增加难度。
似乎只看到了家长对孩子的“步步紧逼”,却忽略了这对父母的教育,处处都是值得学习的“亮点”。
“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不是一股脑地把孩子的事情丢给老师、丢给特长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毫无作为。
而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陪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比起用物质代替父母陪伴,父母忙工作、忙事业的无奈,简历中的小朋友父母更懂得“要点”。
除此之外,两位家长为孩子设计的课程,涉及文史、数理、艺术、运动各个方面,用足了心思。
而是引导、鼓励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帮他找到真正最感兴趣的事情,以便于未来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而无论是阅读、绘画,还是游泳、钢琴,没有兴趣,“只严格在过程中,并不太追求结果”。
这样积极开放的环境,不会消磨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更不会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
只是,其中许多人看重的,仅仅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但其实,读书带来的还有更开阔的眼界。
这个孩子的惊人阅读量,必然不能只靠强迫、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父母一点点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这种从小养成的丰富阅历,又会培养孩子的气度和自信心,不会轻易在任何场合上怯场。
简历中孩子也称:“我在台上落落大方,从不怯场,是幼儿园年度表演的主持人”。
兴趣爱好丰富,动手能力极强;喜欢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了解各种科学原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
孩子上培训班,就意味着他与快乐的童年无缘,一旦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快乐。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情绪。怎样才是快乐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小能在父母的耐心陪伴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他能够从中获得的快乐可能并不少。
培训班毁掉孩子的童年,往往是因为父母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不顾孩子意愿乱报一气,逼迫孩子去学不喜欢的东西,还要拿到好的成绩。
但如果孩子喜欢,上一个兴趣培训班,在专业人士的引导和父母的陪伴下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个过程,不一定是脱离了快乐,反而是更接近快乐。
有的人总以为,小孩子要丰富知识,一定要靠强行灌输,过程很痛苦。事实却是:不一定。
文章里谈到某小学现在的小学生研究课题,包括《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等。
“我和爸爸通过一段程序把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了分词研究,找出了诗中的高频词。”
“《东坡先生编年诗》只能找到哈佛线上图书馆的竹纸线装的扫描书。在爸爸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另一个网站,把这本书进行了OCR识别,大多数的诗就可以查到了。”
你们对小学生的现状太不了解了,孩子们能做成这样不是一年能成的,他们经过了六年踏实的积累。
我们在一年级就会让孩子在繁杂的小课题里选出他自己喜欢的一个。比如,估算学校金鱼的数量,估算楼的高度,找找学校最漂亮地砖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最开始。
香港TVB有部实况节目《没有起跑线?》,通过记录身怀六甲、升幼稚园、小学、考中学DSE(中学文凭试)等处于不同阶段的真实家庭,窥探香港近年教育情况。
由于在第一胎的时候不想做“怪兽家长”,所以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特别严格,儿子落后其他孩子一大截,到现在都没有幼儿园接收,因为学校只会把机会留给优秀的孩子。
所以第二胎她决定要“赢在子宫里”,在她所住的地方,更有“赢在造人前”的说法。
Irene 怀孕五个月时,就已经提前给孩子了解了家附近五六十所学前班幼儿园的情况。
高额费用的兴趣班、辅导班,出国游学,提前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做好的教育准备,让越来越多的人高呼“孩子养不起”,却又停不下来。
一边是并不十分充裕的资金支持,一边是渴望给予孩子的“贵族教育”,父母们在“望子成龙”的焦虑里苦苦支撑。
一项调查显示,有91.1%的中产家庭家长不满足于最基本的教育消费,将近一半的人,心甘情愿多花钱。
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小孩考上,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
因为听说通过父母对体重的控制来看家庭的修养,通过父母的工作背景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全家开始严格控制体重。
到最后一轮面试时,孩子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的症状,也就是幼儿抽动症,未能进名校。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哪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我还可以见到她,所以这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离别……每想到她,我就又像心中射入了一束光一样。我悟到了,她就是我的光。”
父母给他用《道德经》做启蒙读物,他四年级时已能理解并背诵;到六年级,他看完《梦的解析》《三体》等多部著作,每天下午给自己安排冥想的时间,写出《万历十五年》书评。
有人抨击,这样的父母夺走了孩子的童年。小邵的班主任王悦微却说,“人各有志”:
“小邵是个例,千里挑一,他的阅读和成长模式没有推广和普及的必要,真心话。”
只折腾孩子,却忽略自我成长的教育,像一座空中楼阁,有了形式,却难以稳固。
不必看着别家的楼阁顾自焦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在所及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精神滋养,就是最合适孩子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