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西娄烦县提出打造“孙大圣故里风景区”,规划修复原有的水帘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庙等古建筑。两年过去,除了绿化的5000多亩荒山以及四层楼高的接待中心外,其他规划都未实施,但已投入6000多万元。当地旅游局长称,整个景区建完投资额或超亿元。(8月23日《新京报》)
前几天,乌鲁木齐市花了几十万元建成、还不足月的“飞天雕塑”拆了。现在,娄烦县已经投入了6000多万元的“孙大圣故里”废了。如果再往前推,全国各地这样的冤枉钱花得更多,简直不胜枚举。
是咱们手里的钱太多了吗,显然不是。远的且不说,娄烦县2010年的财政收入仅仅63863万元,还赶不上发达地区一个像点样的乡镇的年收入。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主政者一下子就让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打了水漂,这不是败家是什么!
近年来,打旅游牌已经成了各地发展经济的“捷径”。能“申遗”的申遗,能盖名人故里的盖名人故里,哪怕牵强附会一个也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已经成了一些决策者的思路。在投入大笔资金之后,名利双收的固然有之,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更多。不过有意思的是,成功者可以大吹特吹甚至因此升官高就,那些搞砸了的也没有什么损失,大多是换个地方接着折腾。
有网友就揶揄说,人家美国的好奇号探测器已经登陆了火星,而国内却在耗巨资修什么孙猴子故里。虽然登火星的事不归县里管,网友的要求有点太高,但我们一些地方在发展时过于追求“短平快”,缺乏战略远见和创新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建是GDP,拆还是GDP,体现在领导的年终总结里都是政绩,这样的发展逻辑使得很多地方都在拆拆盖盖糟蹋钱中打圈子。
想要杜绝这样的怪现状,项目建设时的决策民主化当然是最管用的法宝。但在很多地方只有“一把手”才能决定一切的情况下,做到完全的决策民主化并不现实。因此,按照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让那些在项目建设中盲目决策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领导承担责任,也许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不管是“孙大圣故里”还是“飞天雕塑”,都有决策随意化的嫌疑。赚了是官员的政绩,赔了有老百姓埋单,有些人当然总是“儿花爷钱不心疼”。如果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能够让决策者赔上终身的前途,他们自然在做决策时慎之又慎。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能够倒逼民主决策制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