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大家庭里,我妈妈早期留学英国,后来成为外交领域的翘楚;我姐姐和姐夫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外甥上了MIT(麻省理工学院),但一年后选择退学并到硅谷创业,外甥女则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毕业,一年前,我大儿子和他爸成为了沃顿的校友,现在只有我家小儿子还在中学读书。我从来不觉得聚集了“一群藤”的家庭有什么优越感——上
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和职业满足感,也未必一定与其学校背景正相关。但是,过去十年,中国学生低龄留学趋势非常明显,一方面大家非常关注“爬藤”,另一方面“问题学生”案例也层出不穷。一些亚裔父母的教育观,从谨小慎微到服从权威,从跟风攀比到闭门造车等,使得其孩子们走了不小弯路甚至付出代价。
这种能力可以超越好学校和好工作,延续到中年和老年,延续到下一代。如何和孩子一起打造这种能力呢?从学着与他们平等沟通开始。我今天就和少年商学院的家长朋友们,分享一些我的探索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儿子在中学的时候,不时会问我和他爸:你们老是觉得我不尊重你们,可是你们有没有看看我那些白人同学的父母,是如何和他们的孩子交流的?
你看,他们“反抗”的其实是亚裔父母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大家长制”。我先生尽管是沃顿毕业,但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是
“严以律己+推己及人”,于是不经意间家教就变得强硬甚至苛刻。一个典型例子是,有一次我先生开车,带我大儿子以及他的两个印度裔好朋友一起去打球。爸爸对儿子说,你做事好像老显得不那么自信啊。儿子后来告诉我说:在他的同学和朋友圈子里,他还是蛮有活力、自信和骄傲的,
我爸为什么总是指责我呢,而且还当着我同学的面!我就对他说,你直接和爸爸说你的感受和建议。他就去找他爸了。接下来的事情比较滑稽:下一次我先生带着他们三个人再出去打球的时候,车子一发动他就说:
“Warren(我大儿子)今天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了。”这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在华裔社区,到处可以听到不尊重孩子意愿和个性发展的事例。所以我们做父母,也是不断求索不断反思。
和我大儿子“反判”几乎同时的是,我家小儿子不乐意在学校里读书,提出要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他写了不少理由给我们:
可以每天下很久的国际象棋(他的挚爱之一)、可以有更多时间写作、YouTube上即可学到更多技能……这个时候尽管我们夫妻俩是全职工作,但面对孩子的要求,并没有马上说NO,而是去研究可行性。我们去查查询纽约州相关法律条文,去求助专家们的意见,去到社区里几个homeschooling家庭拜访,去找我姐——她家老大曾在家上学三年,又是位天才少年……
尽管最后小儿子变了卦,主动说还是继续要到学校去。而我事后也庆幸他的变卦(homeschooling可能并不适合我们家),但至少在这件事情上,
从小引导并帮助孩子找到一生的兴趣和爱好,我认为是两代人之间“平等沟通”最简洁,也是最奏效的一种方法。
可以说, 我们几乎把家庭教育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上,俩儿子都是国际象棋高手,
曾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大师”的称号,我们家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十个培养出两个大师的家庭。国际象棋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抗挫力和策略意识上,都非常有益。大儿子现在在沃顿,也非常感激自己从小有这样的一个兴趣爱好。在整个过程中,我和我先生也欣慰我们“平等沟通”的三步走策略:
爸爸在这一点做的非常不错。他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接触各种体育运动和棋类等,寻找他们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选择国际象棋后,爸爸是最早的陪练,虽然很快就败在孩子们手下了。第二步,找到大师级的导师。
像中国古代的“拜师学艺”一样,无论今天社会如何发达,一个好的导师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好的导师不仅仅教给孩子技能,更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第三步,营造一个持续亢奋的氛围。
氛围很重要。两个孩子后来的棋艺越来越精湛,小儿子两年拿了九次全国冠军,连续三年入选全美青少年明星队。青出于蓝而生于蓝,这个时候,连他们的大师级导师,可能也无法再给到他们更大的突破性帮助了。于是我们开家庭会议,头脑风暴,孩子们想出来一个策略:可以在当地组织国际象棋沙龙,办兴趣班!因为,教是最好的学,你能传授给别人,自己其实也能获得成长甚至突破。
这个想法最后证明是非常厉害的,不但大幅增加了孩子们和两个教练的收入,而且在纽约长岛区,国际象棋的流行,就是这样被带起来的,长岛现在成了全美国际象棋最强且最受瞩目的社区。
现在一些special day,你可以看到几百人在公园里下棋,而这一切,皆源于我家俩孩子的兴趣发展之路,他们也非常有成就感。
如痴如醉。他还组织朋友拍电影,后来自己作曲,写剧本,做剪辑,甚至把下棋赢得的奖金都用于购买电影设备。显然,他在这件事情上,是非常认真的。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因为一个普通人,不是达芬奇,是很难兼顾好两个深度的兴趣爱好的。
爸爸一开始几乎是反对的,他担心鱼和熊掌兼得不了,最后象棋和电影都趋于平庸。他很焦虑,于是常跑到小儿子的房间问:“今天练棋花了多长时间?有没有练习什么?”诸如此类。
于是我们全家召开家庭会议。把哥哥也叫上,哥哥一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很有分量:“弟弟,你下棋比哥哥有潜力和发展,你可以再往上走,不要轻易放弃。
”小儿子听着这句话比我们说一万句都受用,因为他和哥哥一直是一起在棋场奋斗的,虽然他后来居上,但是哥俩儿一直在嘴上不服输,常常“出口不逊”,互相打压,现在听到哥哥这样说,小儿子心里当然就比较好接受。
平日放学后,每天的时间是练习象棋为主,而且调整了跟着两个大师教练上课的策略。如果有时间再去研究电影,尽量不在平日晚上看电影,留到周末进行。然后,利用寒暑假深度发展自己的电影兴趣和找到有同好的伙伴。引导孩子去寻找幸福的源泉:
“快乐是多巴胺(dopamine),幸福是血清素(serotonin)。”一个幸福的人,也会对孩子发火并有很多纠结,但Ta内心是笃定而非焦虑的;一个幸福的孩子,也许不是成绩最优秀的,但Ta自己终会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是和孩子平等沟通的最高的境界。而花大量精力帮孩子找到一生挚爱的兴趣爱好这件事,本身也是探索幸福源泉的过程。因为研究表明: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William Damon,是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比较杰出的一位学者,他认为,人生早期,喜欢一件事,并对这件事有一个目的感很重要。比如,一个孩子喜欢一项运动,并希望做运动员,他可能不会一辈子都是运动员。但成为运动员需要一种自我承诺和自律的习惯,会帮助他一生,还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由此产生机遇,发展出另外一个目的。
知道家庭是对一个人增加意义感最温暖的地方,是一个最强大的血浓于水的精神支撑体系。我们华人不太重视家族传承的力量,这是蛮可惜的。我说的传承,不是说财富的传承,或者说“一群藤”的延续,而是让孩子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故事,家族的故事。这些都是孩子们需要的,也是从外面得不到的。
我每次带孩子们回中国,都会带他们来一场“寻根之旅”,不管是他们小的时候,还是现在慢慢长大成人。要永远相信:家里做得好的,其实是可以形成价值传递给下一代的,而不仅仅是取得世俗罗列的成就。
愿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等沟通技巧与幸福教育方法,愿每个孩子都能够
本文作者杨鸣镝老师是知名科普杂志《少年时》的创办人。《少年时》是连接全球顶级学术资源,打造的一套“不矮化儿童”的青少年科普读物。现值新的征订季,12本好书每月快递到家,少年商学院学员家庭订阅享优惠,限时福利《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
「内部阅读交流群」;且群内每周将开展关于阅读主题的分享会,每天限额100人。青少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