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如何实践唤醒孩子内心力量的优质教育

2019-05-06 21:15

  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在万玮看来,首先是传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充实母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其次是融合。

  “平而不庸,和而不同”,以及得到了很多平和毕业学生和老师认同的“一天平和人,一生平和人”的评价,平和双语学校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1996年9月建校,201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21所可以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学校。

  虽然是一所“双语”学校,但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却用“本土”这个词来定位学校,甚至对“本土”的强调超过了“国际”。“这是一所开放的学校,我们更注重本土融合。在本土教育中融入西方好的理念。”

  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在万玮看来,首先是传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充实母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其次是融合。在传承和融合中实现对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平和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优质的本土教育品牌。既保持中式传统学校的优势,又能吸取国际教育的精华,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融合点。

  在平和的双语教学里,中和西的比例,中70%,西30%。平和的班主任一定是中国老师。外教主要教授两类课程:英语课和人文课。科技艺术类有中教,也有少量外教。平和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学校开设的人文行走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比如八年级南京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中华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九年级开展“寻根上海”语文实践活动。

  “平和是一所本土学校,面向本土学生,我们要坚守中国立场,以传承本国文化为己任。我们认为,越是走向国际化,越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否则根基不稳,如何谈何融合与创新?”万玮说,平和相信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主要依靠中方教师团队,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走中西教育融合之路。

  中西融合之路绝不是全盘西化,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平和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已经超越对国外教育盲目崇拜的阶段。万玮说:“以前我们一直觉得外国孩子更加外向、阳光,而中国孩子则过于内向,我们可能会认为外向是更好的性格。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内向的人占多数,而内向的人思考问题更加深入,专注性更强。我们学习西方课堂的小组讨论模式,但没有意识到内向的人不喜欢小组讨论,而更擅长在静处‘孤独’思考,小组讨论表面热闹,其实对他们无效或者很低效。”

  自2017年开始,平和全面开始实施融合课程,就是希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改良之路。

  “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自我的认知永远是人生的终极核心问题。而每一个人又都是基于民族、基于文化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是被民族文化的水土所滋养长大的。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未来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他们才能够施展更多的才华,发挥更大的作用。”万玮说。

  万玮有一年暑假参加同学聚会,发现同学们聊得最多的是投资。万玮在旁边默默不语,他内心坚守的信条是:人才是最值得投资的。

  平和双语学校能被家长认可,与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分不开。平和选择老师,最看重什么?

  万玮认为,首先是德,也就是价值观。“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言传身教很重要,如果负能量多,就不适合当老师。”万玮说。

  其次是责任心。教育的本质是需要奉献的事业。和孩子谈心、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是没法通过考核实现的,但是又非常重要,这就靠老师的责任心了。

  万玮在一位曾经任职于名校的教师不能胜任工作离职后意识到,这位老师所谓的荣誉是因为一直都在好学校教好学生。而真正的好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很强,对老师的依赖性反而小,老师的能力因此退化。所以万玮认为,老师的学习能力很重要。在平和,鼓励每一名教师与众不同,致力于发现自我,找到自我价值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将之发扬光大。

  学校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导师带学生就是周末把学生抓过去聊天,然后一边聊天一边抽烟,徐志摩也说过:“牛津的学生是教授用烟斗熏出来的”,就这样四年大学熏陶出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学者、诗人、艺术家。

  万玮认为,学校最终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这里面有同伴的影响,但学校方面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的人格。

  “最后我们把学校教的东西全忘光了,剩下的是什么?是人格。你说教师真正能够在知识上教学生多少?我觉得教的东西99%都会忘记。但是你会记住一些片段:比如聊起我们记忆最深刻的学校画面:班主任走进来说今天体育老师请假,我来带班;或者是大家在自习的时候嘻嘻哈哈,一回头发现窗户后面班主任的脸。留给孩子记忆的往往是这些东西。教育真正能改变学生的,是人格,是气质,以及与生养他们这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结。”万玮说,“平和学校的老师们愿意去思考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平和学校的学生在想些什么?万玮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帮助每个孩子在他最具优势的领域实现自我,创造价值”。在万玮看来,学生未来做什么,从事什么职业不重要,关键是他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学校在关注学生当前表现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万玮曾经在全校教师会议上举达尔文的例子,在教育者看来,达尔文小时候十分平庸,家长让他读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神学专业,但是读得很糟糕。父亲评价他整天游荡、无所事事。后来,他偶尔有机会乘船远航,得以上船竟然是通过应聘一个陪船长聊天的岗位,这个岗位必须有钱有闲才能报名,因为没人报名,虽然船长也不太看得上他,也只能让他上了。就是这么一段乘船探险的经历,最终成就了一位科学巨匠。

  万玮说:“对,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得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评价考核体系,发现类似达尔文这样的天才,并且让这样的天才能通过在平和的学习,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实现自我。平和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名校。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出现很多对物质没什么渴望,但在各种方面有奇思妙想的人才。前提条件是有一批偏理想主义的教育者带路,这些孩子才可能有机会走得远,走得久。”

  万玮说,平和双语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的素养:

  “我们希望将来走出去的孩子,有中国根,有民族情怀;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将来能够回得来,在各个领域与世界各国同龄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成为领袖人物。这样的孩子多了,伟大民族复兴才大有希望。”万玮说。

  在平和双语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五自”精神,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自省。

  “自主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们的学生终将离我们而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而非灌输与塑造。”万玮说。

  “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好的?其实就是两个层面。”万玮说,一是有自我实现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未来可以以此谋生,养活自己,这就是很好的状态。二是能够有社会责任,有民族担当,个人所做的事情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是有帮助的,不但自己小日子好,对社区、对社会也有贡献。

  万玮认为,我们面临快速变化的时代,未来不可预知,我们不可能教给孩子所有的特定技能,但我们应该教会他们面对新世界的适应能力。做一个自主的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安排好。同时,他也要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不人云亦云,对事情有独立的判断。这样他无论是在父母身边读书,还是出去求学,都足以让人放心。(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有所删减)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

  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

  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

  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