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了个去”、“喵了个咪”、“娘尼个熊”网络四字流行语词源和佛经韵律有关系吗?

2019-05-08 07:45

  “勒了个去”、“喵了个咪”、“娘尼个熊”——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语感不同于从前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二字、三字较多)。四字,很有外来词的语感。请问和佛经韵律有关系吗?佛家语,从来都是四字。

  这种讳言脏话的现象普遍的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中,我们常听到leonerd着急的情况下说shoot!还有常听到的frick和screw。南方公园电影版也有个很悲摧的老师教胖子用hmm~~~kay。在中文语境中,成名比较早的就是港台片里用到烂的“香蕉你个芭乐”,内地方言里,四川话是这方面的翘楚,锤子和铲铲已经相当普及,这几年也很多人开始说“毛线”“日本人”。我曾在青岛学到几句类似的替代产品,特别奉献一下“说些稻草?”“叽歪个卜鸽?”“放的是狼烟?”

  试着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脏话无疑是人所厌恶的,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更加缩小了脏话的日常生存空间。想骂人又不想跌份儿的情况下,就用其他词代替过来,比如frick可以在f~~冲口而出的时候挽狂澜于既倒,shoot也是异曲同工。只不过祖国文字博大精深,喵了个咪的不但没有攻击性,满足了嘴瘾又顺便卖了个萌,实令万方人士自愧不如啊!

  据说某电视台在成都公共汽车失火后,,记者当问到车上是否配备敲打车窗玻璃和锤子时有一段对话。

  记者:“请问大哥,你在受伤前或受伤后,发现车上配备了敲玻璃的锤子了吗?”

  “我是XX台的记者,从群众的反映的情况来看,车上是配备锤子的,只不过带了铲铲,而不应该配备的铲铲,却又可以当锤子使用。这是严重违反有关规定的。请相关部门一定要注意:应该配备的锤子,不要带上铲铲,而不应该配备的铲铲,根本就不能带上车当锤子使用。

  这是从日和之后才火起来的吧>

  …………应该说是参与日和汉化的那个宿舍的几个哥们的首发才对……

  个人感觉在词语之间加“了个”只是为了和日语里面多音节词平衡一下而已吧,比方说“加油”→“加了个油”(日语是“干巴爹哟”(音))……

  一个重音(也许是实意字)+ 双音节的轻声作为过渡 + 另一个重音的实意字。主要是音律上很有节奏感,更带劲吧。

  我了个去是出自日和中文配音版吧?能流行起来我觉得纯粹就是无聊的力量,没啥别的原因……

  高中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就说四个字的词比较有文采,比如诗经啊骈文啊,非常多的四字短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一听就很有气势,所以大家写作文要学会多用四字词,才能在文笔上更胜一筹BLABLABLA

  【我勒个去】。。。。我觉得是从【我去】,这个词就有感叹意思,加了个更加表示感叹,是语言使用的因素

  骈四骊六,成语大部分不都是四个字的,汉语同音字太多,成语是汉语习语的主要部分,古代汉语单音词占多数,复音词是少数,特别在先秦两汉,四个字的成语确实音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加上字面意义,流传也不奇怪。各地方言也有不少四字习语,多为形容词。

  佛教入华公认在汉代,汉以前的成语也不少吧,《庄子》一本书就有至少218个成语,其中215个为四字,其洋洋大观,学富五车,栩栩如生,游刃有余,唯望洋兴叹,望尘莫及,瞠乎其后而已,岂能视而不见,知而不言?

  “勒了个去”这类四字词语如楼上所言,本意是骂人的,要起到宣泄作用,气势必不可少,

  就是为了避免重复,将原来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吧。人类用语言不是有这个习惯么。

  拜室友早起并打扮之所赐,四点睡不着了。于是手机看书,《警世通言》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有所得,有所感。

  第三,里面王安石有句“今年闰了个八月”,觉得有趣的很,直接想起“我了个去”。可是仔细想,这又稀罕在哪里呢?“上了个学,混了个文凭,吃了个亏”,还算常见。但是还是觉得“今年闰八月”似乎更加合理。很牵强的,想到了英语的时态。今年闰几月似乎是预定的,按照历法,是“truth”,对于“truth”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态”,也就是“今年闰八月”,或者说“今年闰s八月”。看看“上了个学,混了个文凭,吃了个亏”,多少是“过去时态”的意思,尤其是“了”字体现的意思。当然恐怕只有lilei、hanmeimei的朋友才会这么想,现在汉语里头“了个”更多的是口语中的语气词,“了”的表示过去的意思尚且有些,而“个”表示单位计量的意思,则是过于泛化而显得淡薄,聊胜于无了。----“干啥去了”----“吃了个饭”或是“吃饭”。对于后者的回答,显得过于寡淡无趣,“了个”的语气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当然,“了个”变成纯粹的语气词,还是去年的事情,也就是“我了个去”。“了个”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是去年的事情。参考“马勒戈壁”

  “我勒个去”这个应该是在《搞笑漫画日和 - 平田的世界》由CUCN201进行中文配音后的产物,之后“了个”这个东西就开始流行起来了。另外,“给力”这个词(据说是北方某地的方言)也是因为那个配音组流行起来的,出自《搞笑漫画日和 - 西游记 旅途的终点》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